作者:刘牌
《江城》这本书是以前朋友推荐给我的,之前电子版看了几页就不想看了,原因是我以前一点也不喜欢看叙事类的书籍,加上这本书没有宏大的叙事和起伏的章节,整本书都是在记录何伟(彼得·海斯勒)在涪陵的经历,很平静。
而之前我的心态还很浮躁,读的书基本上全部都是工具书和技术书籍,因为技术书和工具书是面向自己的饭碗,所以即使不想看也得逼着自己去看,而《江城》这种纪实书籍完全是不可能静下心来读的,说白了,就是觉得没用。
这段时间在微信读书的书架底端看到这部作品,于是就尝试去看一看,说实话,第一章都没读完,我就有点不耐烦,不想继续往下读了,但是还是逼着自己去读,逼的时间长了,也就慢慢喜欢上了,虽然只是一些常规的叙事,但是让人的心很静。
前几天还差几章就读完了,于是我就在当当上面下单纸质书了,顺便下单了一本沈从文的《边城》,沈从文的《边城》我以前也看过一点,但是和《江城》一样,完全没有耐心看下去。
至于为什么要买两本纸质书呢?
一方面是因为读电子书确实伤眼睛,虽然微信读书这款产品做得很优秀,有AI搜索,做笔记也特别方便,但是长时间盯着屏幕看确实不好,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不用去写字,而纸质书的好处是能在文中写字,这就能让我每天都在敲击键盘的手得到短暂的解放。
昨天晚上和同事聚会,喝酒喝到今天凌晨两点过,今天早上八点就醒来了,醒来后我就一口气把《江城》剩下的一点读完了,并分享了书摘。
最后的这两个段落文字让我很是感动。
你能想象,一个27岁的外国小伙来到涪陵教了两年书,最后搭着船离开,船只最后消失在了丛山峻岭中。
何伟在船上的时候他会想什么呢?
他可能在想这辈子还会再回到涪陵吗?还会再经历这样的故事吗?……
他在涪陵教书的那两年,1998年离开的,而那年我也刚好出生了。
而当我读这部作品的时候,也快到了他刚去涪陵时的年龄,这个世界就是有很多美好的时间节点。
何伟刚来涪陵的时候是坐着船来,走的时候是坐着船走,今天,涪陵已经通了高铁,从重庆城区过去半个小时就能到,在时间上缩短了地域之间的距离。
18年后的2016年,何伟再次乘着高铁回到了涪陵,他由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年近半百的大叔。
他在操场上,在巷子里,在江边的时候,曾经的一幕幕难免会浮现在脑海里,这大概就是时间给予一个人的最大馈赠吧!
通过这本书,不仅让我对那个年代的事有了一定的认识,最重要的是能够换个视角去思考我们的一些历史,因为外国人用他的视角来对描述我们国家那个时期的一些事,和国人看到的其实是有一定的区别,这不存在谁对谁错,谁占立场的问题。
声明: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文传送门:http://eyangzhen.com/422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