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就如玩游戏,怎么玩好这个游戏?

选一个事情做

人生就是一场游戏,好玩比什么都重要。

有些人觉得做事太累了,如果有机会一直躺着,一直出去玩,那就会很开心。事实证明不会的,我每次休息只要超过半年,就有点受不了,我一直在想,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后来我回想,真正快乐的时候,是努力达成一个目标的过程。当目标达到以后,快乐值会下降得很快,这时你就得再去寻找一个新的目标。快乐是这个过程。

好,解决了心理问题,下面我们来探讨做一件什么样的事?

做一件什么样的事呢?

这里面就有几个思考点:

好的事情,一定是对社会提供真实价值的事情。无论是解决了用户需求,还是提高了生产效率,否则就做不起来。

那什么是真正的需求呢?其实这个用常识就能判断。

拿电商举例,对用户来说,便宜,送货快就是真实的需求。

比如“新零售”,“消费升级”这些用户根本听不懂的词,就是妥妥的伪需求。

拿“便宜”这一点来说,很多人理解便宜,就是性价比,只有穷人注重性价比。

有钱人追求“消费升级”,实际上有钱人也在乎性价比,性价比核心是:“让人觉得占了便宜”。这是人性使然,每个人都需要。

这就对“便宜”这个需求有了,更本质的理解。

任何商品/服务性质的东西,只要你有办法让用户:感觉很“划算”,都是一个真实的价值。

说一些伪需求,比如说之前Web3很火,现在AI很火,很多人就拿着这个工具去做想象出来的场景,核心可能觉得这样比较好融钱。(其实钱是不那么重要的“资源”)

但Web3的项目大家去主要是“薅羊毛”投机,AI主要是焦虑而引发的“尝鲜”。

后面只要投机物价格降下来,就跑了,新鲜感一过,就走了。

对于真正那个场景所要解决的需求,并没有想很清楚。

按道理大家都是聪明人,为什么这么浅显的常识都看不清楚?可能还是太着急了,融了一笔大钱,慢一点就来不及了。其实我倒觉得,没必要这么着急,如果这个赛道能火十年,迟一点也不会差多少。

重要的是,要保持平常心,把本质的东西再看清楚一点。

怎么去做呢?

当想清楚了目标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以后。就要想解决的方案。

我们来参考一下拼多多,对这道题的优秀解答,这里我引用黄峥的一段话:

“拼多多和淘宝的模式有本质的不同。淘宝是流量逻辑,主体是搜索,用户要自己去找商品,所以需要海量SKU来满足长尾需求。拼多多代表的是匹配,推荐商品给消费者,SKU有限,但要满足结构性丰富。

淘宝一直倡导C2B做不起来,就是因为淘宝的千人千面相当于个性化搜索,但搜索本身是长尾的,很难做反向定制。而拼多多是把海量流量集中到有限商品里,有了规模之后再反向定制,极大降低成本。这就是沃尔玛和Costco的差别,拼多多的终极定位就是针对不同人群做不同的Costco”

这段话高度总结了,为什么拼多多能在,当年已经卷得飞起的电商,杀出一条血路,并成为国内最快做到百亿美金上市的公司。

对着“便宜”这个本质需求,拼多多并不是盲目靠补贴流血“卷”市场,而是靠着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真实地把成本降下来。

对于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这里有很多衍生的点,今天就先说一个“复利”

复利由时间产生,利率越大,复利增速就越快,构建起的护城河就越宽。

所以在想整个解决方案的时候,可以思考一下,这个系统的复利效应是什么?怎么把利率提高?

互联网公司几乎都是这些例子,比如滴滴:越多人用,司机越多。司机越多,体验价格越好,越多人用。

微信肯定比以前好用多了,核心不是产品做得怎么样,是因为你朋友都在微信上了,什么都得用微信聊。

抖音的内容比以前更好看了,原因是越来越多创作者明星来抖音发内容了。用户数据越多,推荐得更精准。

刚才举例的拼多多,流量越大,它越容易反向定制,成本就能越低。

举一些非互联网的例子,巴菲特最喜欢的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是一个很神奇的产品,它厉害的地方在于:无论怎么喝都不会腻。

不像果汁,各种奶茶,每天最多两瓶就腻了。

可乐你早上喝,中午喝,晚上喝,都不会觉得喝多了就腻了。

这个光从频次而言,就比果汁要好很多。

可想而知,它品牌的复利效应也会比果汁大很多。

所以全世界都知道可口可乐,但却叫不出几个果汁的品牌。

如果1919年上市时买一股可口可乐(40美元)

现在价值是1000万美元。

从0到1

接下来就是执行了,这一步是最难的,当然也是最有趣的。

第一点是,在产品和服务上,尽可能不要做太“创新”的事情。这里的“创新”指的是创造一个全新的需求,全新的场景。这样做有很高的验证成本,如果你想教育市场,那难度就更大了。但最好是,基于一个已经被验证的场景/需求,针对不同市场,或者你能想到能极大提高效率的点,甚至是别人没做好的点,基于用户需求导向,去做“创新”。

简单来说就是“抄”,但不是简单的直接“抄”,那就会“卷”入无意义的竞争,主要还是找到用户的需求进行创新,其实理论上所有伟大的产品都是“抄”来的,我们熟知的所谓的“创新”公司:苹果,微软,几乎所有产品都是“抄”来的,因为“抄”本质上是基于客观规律上的进化,“抄”到最低层,“抄”的就是人性。

当然后发的优势,在于你跳过了MVP的验证阶段,成功概率大幅提升。但是你会“抄”,别人也会“抄”,那怎么能比别人更有优势呢?

这里面又要引入另一个词:“借”。通过常规的手段,是很难完成冷启的,因为跟别人相比,资源肯定是不够的。但实际上资源并没有很重要,很多时候多了反而会染上“资源的诅咒”。

很多“借”力的手段大公司都是无法,不懂,甚至不屑于做的,因为他们有更简单的方式。这里反而就变成了优势。

英文里面有个词叫Leverage,翻译是杠杆,意思是用比较小的力去撬动比较重的东西。这个杠杆可以是钱,你的团队,你的资源等等。但其实我认为更重要的杠杆,是在外部的客观规律中,比如人性。这个说不了太多,但是实践得越多,你就越能体感到它的威力。

还有就是了解自己的优势,比如我比较擅长做增长,总能搞到一些免费流量,打广告只要别人1/5成本,那我就不怕后发。如果你发现了别人没发现的“金矿”,比如乔布斯发现了施乐的图形界面,那就能抢先一步占领市场。

观察这个世界的变量

机会很多时候是在变量中产生的。大的比如当年从PC到手机,小的如苹果某一次系统升级,可能就会产生出一些机会。印象比较深的是,当年Whatsapp刚出来的时候,一直没什么人用,就是苹果当年一个更新:允许外部推送。把WhatsApp变成了百亿美金的公司。

这里能做的是对外部变化保持敏感,比如AI肯定也是很大的变量,用这些“变量”来改进那些“不变”的需求。

说了一堆,其实方法论并没有那么重要,到最后都是浅显没用的道理,保持耐心,平常心,不用着急,这个世界还有很多好玩的游戏。

声明: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文传送门:http://eyangzhen.com/417149.html

(0)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