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厂都在卷AI IDE?

去年11月份,知名VC机构Menlo Ventures发布了一份企业AI应用现状报告。

报告中提到,目前在企业AI使用场景中,使用比例最高的五个场景分别是:代码生成、聊天机器人、搜索、数据转换、会议纪要。

特别是代码生成部分,占比远高于其他几项。目前无论是大厂还是独角兽创业公司,都把资源聚焦于AI代码生成这一领域。

目前国内外使用占比和知名度较高的几个AI IDE产品如下:

一、国外AI IDE产品

1、微软Copilot:23年2月发布(IDE插件)。

官网:http://copilot.microsoft.com/(国内访问micr.top)

2、Cursor:23年11月发布,目前估值99亿美金。

官网:https://cursor.com/cn

3、Devin:24年10月发布。

官网:https://devin.ai/

4、Bolt.new:24年10月发布,AI+Web(云端部署,开发全流程整合到浏览器,无需本地配置)在线编码平台。

官网:https://bolt.new/

5、Lovable:24年11月发布,AI全栈应用生成器,自然语言生成代码,目前估值18亿美金。

官网:https://lovable.ai/

6、亚马逊Kiro:25年7月发布。

官网:https://kiroide.space/zh/

二、国内AI IDE产品

1、字节Trae:25年1月发布。

官网:https://www.trae.ai/

2、百度Comate:25年6月发布。

官网:https://comate.baidu.com/zh

3、阿里通义灵码:24年上半年发布(IDE插件)。

官网:https://lingma.aliyun.com/lingma

4、腾讯CodeBuddy:25年4月发布(IDE插件),目前已开放使用。

官网:https://www.codebuddy.ai/

总结一下上述十一款AI IDE的特点,你会发现它们基本具备如下几个特性:

快捷部署:从安装到部署使用,方便快捷,甚至可以一键发布上线。
多模型支持:内置支持多种大模型,如Claude、GPT、Gemini、DeepSeek。
全流程支持:从需求设计到编码,基本都能在同一个页面搞定,无需频繁切换。
自然语言编程:无论是人+AI协作编码,或者通过自然语言直接生成代码,都有较好的支持。
多端适配协作:支持多端适配(Web、移动端、桌面端),也支持多人实时协作、版本控制等功能。

问题来了,AI火爆了三年,为什么最后大厂都把目光集中到了AI IDE领域?个人认为原因有如下几点:

1、大模型作为底层基础技术设施,短期内能力已经到了瓶颈,在突破式的能力创新(性能大幅度提高,成本指数级下降,AGI能力雏形)出现前,很难作为竞争亮点。

2、历数前几次技术革命,基本都是先出现新技术,然后新技术开始孵化新工具,再到新工具替换淘汰旧工具,最后才能全产业级别的带来经济增长,并对社会各方面带来新的影响。

3、当大模型能力出现短期瓶颈,那接下来就是用新技术(大模型)孵化新工具。

要到达第三阶段(新工具替换淘汰旧工具),首先要有生产创造工具,而AI IDE则是应用场景最具体,特性和AI最匹配的生产创造工具(标准化场景,规则流程逻辑都很清晰)。

4、当AI IDE在一线工程师手中逐渐开始创造正向收益,资本才有更多的耐心和投入到业务应用场景(编码是业务生产场景,应用场景在用户端)。

这个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迭代和优化大模型,探索更多和编码关联的场景(比如设计图稿、思维图流程图)。与此同时,AI IDE降低了编码门槛,能让更多人使用起来,这样又会促进AI IDE的生态进一步繁荣,直至闭环。

5、当基础技术设施完善,大模型之上的生产创造工具生态进一步完善后,AI应用工具(各种用户端业务场景)才会大规模涌现,AI应用才会真正在各个领域具备超级有用的特性(能用、有用、好用,分别对应功能、性能、容错)。

6、到了最后,才可能出现超级AI应用,这个阶段类似18年后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声明:来自老张的求知思考世界,仅代表创作者观点。链接:https://eyangzhen.com/2544.html

老张的求知思考世界的头像老张的求知思考世界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购买服务
购买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