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 科研绘图:从 “画得对” 到 “画得好” 的实操指南

国庆的时候整理了一下论文数据,发现自己画出来的图有点丑,图片审美还不够,然后找了一些相关资料,总结整理了写一些笔记,和大家分享一下。

对科研人来说,一张优质的科研插图,既能让复杂机制“一目了然”,也能让论文、汇报的说服力翻倍。但很多人在绘图时总会陷入困境:要么对着空白画布无从下手,要么堆砌元素却逻辑混乱,要么掌握了软件操作却不懂设计逻辑。

结合《生物科研插图设计思维与Illustrator实例精讲》中的核心方法,整理了这份「科研插图设计及论文配图笔记」,从设计思维到软件实操,再到不同类型插图的创作要点,希望对大家在科研绘图方面有所帮助。

一、先搞懂:科研插图的核心原则

科研插图的本质是“视觉化的科学语言”,核心要平衡严谨性可读性,避免两个极端:

  1. 只重科学,忽略设计:满屏文字、元素杂乱,读者找不到重点;
  2. 只重美观,偏离科学:过度艺术化,丢失关键细节(如蛋白结构、通路关系)。

记住4个核心原则:

  • 共情视角:想清楚“谁看这张图”(同行/审稿人/学生),比如给学生看的教学图解需简化标注,给审稿人看的机制图需突出创新点;
  • 信息取舍:删掉非核心信息,比如信号通路图中,次要蛋白可简化为基础图形,重点蛋白用颜色或大小强调;
  • 视线引导:用箭头、颜色、布局引导阅读顺序,避免“跳着看”;
  • 符号统一:遵循领域内约定俗成的图形语言(如用“⊥”表抑制、“→”表促进,红色常表炎症/损伤、蓝色常表抑制/稳定)。

二、必掌握:科研插图的3大类型与设计要点

不同场景的插图,设计逻辑差异很大,盲目套用模板只会事倍功半。以下是科研中最常用的3类插图及实操技巧:

1. 内页插图:论文正文的“解释员”

  • 用途:解释实验方法(如流程图)、展示机制(如信号通路)、呈现结果(如细胞互作);
  • 关键要求
    • 无小标题,用“a/b/c/d”区分多部分内容,图注需详细说明每个子图;
    • 版式灵活:可横排/竖排,占1-2栏或通栏(需提前查期刊对宽度的要求,如多数期刊单栏宽度约8.5cm);
    • 避免“信息过载”:比如实验流程图,每步只保留核心操作(如“细胞培养→转染→检测”),无需写具体试剂浓度。

2. 图文摘要(Graphical Abstract):论文的“门面”

  • 用途:放在摘要后,用1张图概括研究核心(创新点/关键发现),吸引读者继续阅读;
  • 避坑重点
    • 不是“文本摘要的图形化”:别把所有实验步骤都堆上去,只突出“最亮眼的结论”(如“某药物通过抑制XX通路逆转肿瘤转移”);
    • 版式统一:多为方形(如1200×1200像素),文字精简(用短语不用段落),字号比内页插图大1-2号;
    • 配色平衡:用1-2种强调色突出重点(如用红色表肿瘤、绿色表药物),避免高饱和色扎堆。

3. 学术汇报/教学图解:PPT里的“沟通桥”

  • 用途:组会、学术会议展示,或课程教学;
  • 设计技巧
    • 适配屏幕比例:用横向版式(如16:9),避免纵向长图;
    • 标注简化:去掉密集数据、非必要细节,比如免疫机制图中,细胞因子可用“小圆点+箭头”简化,不用画每个分子结构;
    • 字号放大:确保最后一排观众能看清(通常比论文内页插图字号大3-5pt,如正文用24pt,标注用28pt)。

三、实操流:从0到1画好科研插图(以Illustrator为例)

很多人觉得绘图难,是因为跳过了“前期设计”,直接陷入软件操作。正确流程分4步,每步都有明确目标:

步骤1:梳理信息(避免“边画边改”)

  • 先问自己3个问题:
    1. 核心主题是什么?(如“PD-1抑制剂激活T细胞的机制”);
    2. 信息分几层?(如“细胞表面→细胞质→细胞核”);
    3. 元素间的逻辑关系?(如“结合→激活→转录”);
  • 用思维导图或手写草图记录:不用画得精致,重点标清“谁和谁作用”“步骤顺序”,比如信号通路图,先标出“受体→中间分子→靶基因”的流向。

步骤2:草图设计(定好“骨架”再细化)

  • 元素单体设计:用基础图形概括(如细胞用圆形/椭圆形,蛋白用矩形/圆角矩形,DNA用双螺旋笔刷);
  • 构图布局:
    • 线性流程(如实验步骤):用“左→右”或“上→下”的直线/弧线引导;
    • 对比关系(如WT vs 突变体):用“左右分栏”,相同元素保持位置对称;
    • 复杂机制(如多细胞互作):用“中心聚焦”(如把核心细胞放中间,其他细胞围绕它);
  • 色稿预判:用铅笔标注大致配色(如“肿瘤细胞灰紫色、免疫细胞浅蓝色”),避免后期大面积改色。

步骤3:软件绘制(Illustrator核心工具用这些)

Adobe Illustrator 是科研绘图的“主力工具”,矢量图放大不失真,适配期刊投稿要求。不用学所有功能,掌握这些核心工具就够了:

  • 基础图形工具:矩形(M)、椭圆(L)、直线段工具,用来画细胞、蛋白、箭头;
  • 路径工具:曲率工具(画平滑曲线,如细胞膜、DNA)、钢笔工具(画不规则形状,如细胞伪足);
  • 编辑工具
    • 形状生成器(Shift+M):拼接、剪切图形(如把两个矩形拼成蛋白复合物);
    • 路径查找器:做布尔运算(如“减去顶层”画蛋白结合的凹槽);
    • 色板面板:保存常用颜色(如实验室专属配色),方便统一调整;
  • 效率技巧
    • 建立素材库:把常用的“细胞、蛋白、箭头”保存为模板,下次直接调用;
    • 分层管理:把“图形、箭头、文字”放在不同图层,方便后期修改(如单独调整某条箭头的粗细)。

步骤4:调整润色(细节决定精致度)

  • 全局检查:
    • 留白是否均匀?避免某部分拥挤、某部分空洞;
    • 重点是否突出?用颜色、大小、不透明度强调核心元素(如把“靶基因”放大,或用高饱和色);
  • 细节优化:
    • 箭头统一:促进用“△箭头”,抑制用“⊥箭头”,缩放比例一致(通常30%-60%);
    • 文字对齐:标注尽量靠近对应元素,同一层级的文字左对齐/居中对齐;
    • 导出格式:期刊投稿用TIFF(无损压缩)、汇报用PNG/JPG,分辨率300dpi(线稿可600dpi)。

四、避坑指南

新手常犯的5个错误

  1. 元素比例混乱:比如把细胞核画得比细胞还大,或把蛋白分子画得和细胞一样大,参考真实比例(如细胞核约占细胞体积的1/3);
  2. 箭头滥用:用不同样式的箭头(如实线/虚线/折线)却不区分含义,建议“实线表确定通路、虚线表推测通路、折线表间接作用”;
  3. 配色随意:用“红配绿”“蓝配紫”等高对比色,却不考虑领域习惯(如很多领域用红色表“抑制”,绿色表“促进”);
  4. 忽略版权:直接截图文献中的图修改,或用未授权的素材,建议自己绘制,或用开源素材库(如Flaticon的科研图标);
  5. 跳过反馈:画完自己觉得“没问题”就提交,最好给实验室同事/导师看,检查“逻辑是否清晰”“有没有科学错误”。

易踩的6个误区

  1. 分辨率/格式错误
    • 误区:用截图(JPG)做数据图,放大后模糊;
    • 正确:矢量图(AI/PPT导出EMF)用于机制图,位图(TIFF,300dpi)用于实验照片,投稿时按期刊要求选择(如Nature要求TIFF格式,LZW压缩)。
  2. 配色混乱无逻辑
    • 误区:用高饱和色(如大红配大绿)、同一类元素颜色不统一;
    • 正确:遵循“631法则”(60%环境色、30%元素色、10%强调色),如对照组用浅灰、实验组用蓝色,误差线/标注用黑色。
  3. 文字标注不规范
    • 误区:字号忽大忽小、字体用衬线体(如宋体、Times New Roman衬线版);
    • 正确:全图字号不超过3种(如标题14pt、标注10pt),字体用无衬线体(Arial、思源黑体),文字与对应元素颜色一致(或黑色),避免“文字压图形”。
  4. 数据图缺少统计信息
    • 误区:柱状图无误差线、显著性标注不明确;
    • 正确:定量数据必加误差线(标准差/标准误),显著性标注位置统一(如两组间用横线连接),图注中说明统计方法(如“n=3,*P<0.05”)。
  5. 三维图过度渲染
    • 误区:3ds Max做图时加过多光影、颜色杂乱,掩盖科学细节;
    • 正确:三维结构以“清晰展示细节”为核心,如磷脂双分子层的头部/尾部区分明确,背景用浅色系(如浅灰、淡蓝),避免过度装饰。
  6. 组图排版不整齐
    • 误区:多子图(a/b/c/d)大小不一、间距混乱;
    • 正确:用PPT/PS的“对齐”功能,确保子图大小一致、间距均匀,子图序号(a/b/c)统一放在左上角(字体Times New Roman,12pt),图注对应子图内容,不遗漏关键信息。

五、新技术:利用人工智能绘图 轻松掌握 AI 绘画技巧

一、技术底层:AI绘图的核心原理与迭代逻辑

AI绘图通过深度学习模型解析指令生成视觉内容,技术演进始终围绕精度提升可控性增强两大核心目标。

1. 核心技术架构

主流方案采用扩散模型(Diffusion Model) 与Transformer混合架构(如Stable Diffusion 3.5的MMDiT架构),通过“逐步去噪”将随机噪声转化为目标图像,关键模块包括:

  • 文本编码器(CLIP):将自然语言指令转化为模型可理解的向量。
  • 变分自编码器(VAE):负责图像的压缩编码与解码生成。
  • 采样器(K-Sampler):控制去噪步骤与图像细节精度,先进模型可实现4步极速生成。

2. 技术突破方向(2023-2025)

  • 多模态输入:支持文本、草图、参考图等混合指令,例如上传细胞结构草图可生成精准机制图。
  • 参数规模跃升:模型参数从千万级增至80亿级(Stable Diffusion 3.5 Large版),分辨率上限突破2048×2048。
  • 可控性工具:通过ControlNet(骨骼绑定、轮廓约束)、LoRA(风格定制)等插件实现细节精准控制。

二、核心应用场景:从专业创作到日常需求全覆盖

AI绘图已渗透至10+行业,形成“专业级生产”与“大众级创作”双轨格局,典型场景如下:

1. 科研与学术领域:效率与规范的双重革命

解决传统流程“耗时久、门槛高”的痛点,核心应用包括:

  • 数据可视化自动化:输入含数据、格式要求的指令(如“正常细胞与癌细胞基因A-E表达量,红色柱代表癌细胞,加误差线与P值,符合SCI规范”),2分钟生成期刊级图表,支持一键转换类型。
  • 机制图精准生成:通过精准指令(如“生物医学领域,PCR扩增流程图,含预变性95℃ 5min、退火58℃ 30s、延伸72℃ 1min,符合《分子克隆实验指南》规范”),生成可直接投稿的专业示意图。
  • 顶刊配图优化:用Stable Diffusion+ControlNet工作流,将手绘信号通路草图优化为符合Cell期刊风格的矢量图,自动校准箭头方向与元素比例。

2. 商业设计领域:量产与定制的效率平衡

重构广告、电商等领域视觉生产流程,核心应用包括:

  • 电商素材批量生成:服饰品牌通过“SD 3.5+LoRA+ControlNet”组合,用定制LoRA固定服装纹理,ControlNet控制模特姿势,单款商品图生成效率提升10倍,修图耗时从2小时缩至12分钟。
  • 广告创意快速迭代:游戏公司用Midjourney V7的Omni Reference功能,上传角色线稿后调节参考权重(100-300),1小时生成20+仙侠风格卡牌插画,创作周期从3天压缩至8小时。
  • 品牌视觉定制:训练企业专属LoRA模型,生成符合品牌VI的海报、手册插图,确保色彩、字体风格100%统一。

3. 日常与教育场景:低门槛的创意实现

降低视觉创作技术门槛,实现“人人都是设计师”,核心应用包括:

  • 汇报材料美化:用Claude 4生成科研项目甘特图,标注“实验设计2周、数据收集3周、论文撰写2周”等节点及依赖关系,自动适配PPT版式。
  • 教学素材制作:输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圆形表生产者、方形表消费者、三角形表分解者,箭头标注传递效率”,生成适配教材的图解。
  • 个性化创作:普通用户通过Midjourney输入“极简风格书房插画,暖色调、木质家具、大窗户”,30秒生成可用于装饰的高清图像。

三、主流工具矩阵:按场景选择的精准指南

当前AI绘图工具按“开源/商用”“专业/大众”划分,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具体分类如下表:

工具类型代表工具核心优势适用人群典型场景
开源专业型Stable Diffusion 3.5可本地部署、参数全开放、插件生态丰富科研人员、专业设计师机制图绘制、定制化商业插画
商用大众型Midjourney V7操作极简、艺术表现力强、支持参考图市场运营、自媒体创作者海报设计、社交媒体配图
垂直功能型Claude 4专业场景指令理解精准、支持数据联动科研人员、数据分析师学术图表、数据可视化
节点可控型ComfyUI可视化节点编辑、流程自定义高级设计师、技术开发者复杂特效制作、工作流定制
本土实用型即梦AI、可灵AI适配中文指令、垂直场景模板丰富国内中小企业、短视频创作者墙绘设计、电商主图

四、实操核心逻辑:从指令到成品的高效路径

掌握“精准指令+流程设计”是AI绘图的关键,以下为专业场景的实操方法:

1. 专业绘图的指令公式

高效指令需包含4个核心要素,精度直接决定输出质量,公式如下:
(领域背景)+(具体需求:含数据/结构/风格)+(专业标准)+(输出格式)

  • ❌ 错误示范:“画一个实验流程图”
  • ✅ 正确示范:“生物实验领域,绘制蛋白质纯化流程图,含亲和层析(Ni柱)、离子交换层析(Q柱)步骤,标注试剂型号(咪唑、NaCl)与仪器品牌,符合Nature子刊配图风格,输出SVG格式”

2. 复杂绘图的工作流设计(以ComfyUI为例)

专业级创作需搭建标准化节点流程,步骤如下:

  1. 加载核心模型:通过“CheckPoint加载器”导入适配场景的模型(如科研绘图用“BioRender-LoRA”模型)。
  2. 配置条件输入:创建两个CLIP文本编码器,分别输入正负提示词(负面提示词常用“模糊、比例失调、文字错误”)。
  3. 设置生成参数:用“空Latent”节点定义尺寸(如800×600),K采样器选择“DPM++ 2M SDE”算法。
  4. 添加控制模块:接入ControlNet的“LineArt”节点,导入手绘草图实现轮廓约束。
  5. 解码与输出:通过VAE解码节点生成图像,连接“保存图像”节点导出TIFF格式(300dpi)。

五、机遇与边界:AI绘图的理性认知

1. 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

将机械性绘图工作(如数据图表制作、格式标准化)耗时从60%压缩至15%,释放创作者的核心创意精力。

2. 需规避的常见误区

  • 过度依赖默认模型:专业场景需训练专属LoRA模型(如实验室特定细胞形态)。
  • 忽视人工校验:科研图需核对科学准确性(如蛋白结构、通路关系),避免AI生成“看似合理的错误”。
  • 版权风险:商用需使用正版模型与授权素材,优先选择Adobe Firefly等合规工具。

3. 未来进化方向

与专业软件深度融合(如AI插件嵌入Illustrator)、实时协作绘图、3D模型直接生成2D插图将成为主流。

六、工具包:科研绘图常用资源

  • 软件
    • 矢量绘图:Adobe Illustrator(专业)、Inkscape(免费开源);
    • 位图处理:Adobe Photoshop(修图、加效果);
    • 在线工具:
    1. BioRender(有现成的细胞、通路模板,适合新手 https://www.biorender.com/
    2. BioGDP(生物医学通用绘图平台 https://biogdp.com/diagram?id=213846)
    3. Figdraw(国内原创开放式在线科研绘图平台 https://www.figdraw.com/
    4. Draw.io(画流程图,免费 https://app.diagrams.net/
    5. The R Graph Gallery( R 编程语言制作的图表的集合。带有可复制代码https://r-graph-gallery.com/
    6. iMini(个人AI助手 支持LLM对话,可以生成幻灯片、AI驱动的文档、图像/视频 https://imini.com/zh/

科研绘图不是“艺术创作”,而是“科学表达的延伸”。比起“画得好看”,更重要的是“让读者快速看懂”。刚开始不用追求完美,先掌握“梳理信息→设计草图→软件实操”的流程,多画几次就能形成自己的风格。下次画插图时,先花10分钟理清楚“要讲什么故事”,再动手操作——你会发现,原来科研插图也能“一图胜千言”。

祝大家科研顺利,科研审美和品味更上一层楼。未来有时间也会陆续和大家分享AI学习笔记。

公众号后台回复20251006查看相关资料。

参考资料

  1. 《生物科研插图设计思维与Illustrator实例精讲》史天星,邬文静著、绘.–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4.7
  2. 《科研论文配图设计与制作一本通》罗磊编著.一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22.4
  3. 人工智能绘图指南:轻松掌握AI绘画技巧 https://www.toolify.ai/zh/ai-news-cn/

声明:来自繁尘的bio小本本,仅代表创作者观点。链接:https://eyangzhen.com/3403.html

繁尘的bio小本本的头像繁尘的bio小本本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购买服务
购买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