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晚间,英伟达创始人、CEO黄仁勋接受 CNBC 专访,围绕 AI 产业链、美国与中国的竞争格局、公司投资策略以及行业趋势等话题发表系统性看法。
下面是我整理的本次访谈核心内容,分享给大家。
黄仁勋的核心观点如下:
1、过去六个月,计算需求呈指数级大幅增长。
2、AI从有趣变成了具备实用性,已经能让AI企业盈利。
3、AI模型领域,中美双方水平接近,但中国的AI应用发展速度极快。
4、对xAI正在进行的融资兴奋,他几乎想参与埃隆·马斯克每一个项目。
5、对企业而言,真正有价值的是专用智能;而对消费者来说,有价值的则是通用智能。
6、英伟达与OpenAI的合作模式,和AMD不同。AMD在产品还没完全成型前就愿意让出公司10%股权。
以下为对本次访谈核心内容的总结(有些许调整,但不影响阅读):
一、英伟达与 OpenAI 的合作模式
合作历史悠久:早在 2016 年,英伟达就向当时的非营利初创公司(即后来的 OpenAI)交付了全球首台 AI 超级计算机 DGX‑1,奠定了长期合作基础。
合作方式独特:英伟达主要通过微软 Azure、甲骨文 OCI、CoreWeave 等云平台向 OpenAI 提供 GPU 算力。近期开始直接向 OpenAI 销售完整的 AI 基础设施(包括 CPU、GPU、网络芯片、交换机及软件栈),帮助其自建超大规模数据中心。
资金与股权安排:OpenAI 目前现金不足,建设每 10GW AI 工厂需约 500‑600 亿美元。英伟达将通过未来收入、股权或债务方式参与融资,但并非必须持股。黄仁勋坦言自己对当初在 OpenAI 的投资不足感到遗憾,认为 OpenAI 是史上最具价值且盈利能力极强的 AI 公司。
与 AMD 的对比:AMD 在与 OpenAI 合作时,甚至在产品未成熟前就让出约 10% 股权,黄仁勋认为这“聪明”。英伟达则更注于技术领先和全栈解决方案,保持对芯片和系统的完整控制。
二、AI 产业的商业化进程
新一代 AI 公司已实现盈利:过去几年,OpenAI、Anthropic、xAI 等模型研发企业主要靠融资维持,业务多为亏损。近期模型具备推理、联网检索、工具使用等实用功能,用户付费意愿显著提升,AI 服务已进入盈利阶段。
企业级 AI 需求爆发:以 Cursor 为代表的 AI 编程工具已在英伟达内部全员使用,显著提升生产力。企业级 AI 应用正成为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推动 AI 从“有趣”向“必需”转变。
算力需求指数级增长:过去六个月,AI 推理与生成能力提升带来计算需求的双重指数增长。每建成一座 AI 工厂(约 10GW)需 500‑600 亿美元资本支出,全球 AI 基础设施总规模已达约 2.5 万亿美元,CAPEX 约 5 千亿美元,仍处于起步阶段。
三、中美 AI 竞争态势
技术堆栈整体差距不大:黄仁勋指出,在能源、芯片、基础设施等层面,中国已具备或超过美国的实力;在 AI 模型层面,两国水平接近,欧美模型(OpenAI、Anthropic、Google)在性能上略胜一筹。
开源模型优势在中国:中国在开源模型数量和活跃度上远超美国,这为本土企业快速迭代提供了肥沃土壤。
应用层面是关键竞争点:中国的 AI 应用落地速度极快,社会接受度高且监管相对宽松,导致 AI 产品在消费端和企业端的渗透率迅速提升。黄仁勋警示,美国必须加速自身 AI 应用的推广,否则在这场工业革命的胜负中处于劣势。
市场策略建议:美国应确保最先进的芯片和技术栈优先供给本国及盟友,同时通过平台化(类似应用商店、操作系统)吸引全球开发者使用美国技术。目标是五年内美国技术栈占全球 AI 开发的 80%,否则将失去竞争主动权。
四、投资与合作展望
对 xAI 的兴趣:黄仁勋对马斯克的 xAI 项目表现出极大热情,计划参与约 20 亿美元的融资,视其为未来重要合作伙伴。
对 CoreWeave 的持续关注:他同样对云算力提供商 CoreWeave 抱有期待,认为自己过去的投资仍有提升空间。
投资哲学:黄仁勋多次提到“当初没多投点”,这反映出他对潜在高价值 AI 初创公司的强烈兴趣,未来仍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并布局全栈 AI 生态系统的关键企业。
五、地缘政治与人才政策
地缘政治风险:技术层面的风险公司能够应对,但政策与国际关系带来的不确定性更具挑战。英伟达正积极向各国政府科普 AI 本质,争取制定有利于全球合作的政策。
H‑1B 签证费用争议:美国近期对 H‑1B 签证额外收取 10 万美元费用,黄仁勋认为这对移民家庭是沉重负担,呼吁政策进一步优化,以保持美国对全球顶尖人才的吸引力。
六、对未来的展望
专用智能 vs 通用智能:对企业而言,专用智能(针对特定业务场景的 AI)更具价值;对普通消费者,通用智能(能够完成多种任务的 AI)更受欢迎。英伟达将继续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
AI 工具的革命性:当前 AI 已经从“人类使用的工具”转变为“能够自主使用工具的技术”,如 AI 浏览器、自动预订、代码生成等,这将极大提升劳动生产率,推动全球产业规模向万亿美元级别迈进。
基础设施建设的起点:当前的算力需求激增标志着新一轮 AI 基础设施建设的起点,也是新工业革命的开端。英伟达正致力于让更多用户获得高效算力,推动 AI 向更高水平发展。
七、本次访谈内容总结
算力是AI能力发展的最底层基础设施。
美国在模型性能上仍有优势,但中国在开源模型领域占据优势。
AI产业化最终胜出的关键点,在于AI应用层面的竞争。谁能更快落地形成生态,谁就是最终胜家。
企业级AI工具会优先产生盈利,但长期来说用户级通用智能工具才是最广阔的市场,背后是万亿美元级别的广阔市场。
声明:来自老张的求知思考世界,仅代表创作者观点。链接:https://eyangzhen.com/3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