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短视频是给用户“喂猪食”,那视频号是什么?


6月3号的网络视听大会论坛上,爱优腾齐怼风头正劲的短视频平台。腾讯的副总裁更是直接下场开撕,直言“现在短视频平台的个性化分发太厉害了,用户喜欢猪食,算法就会不断给你推荐猪食”。重复观看这些低智低俗短视频会潜移默化冲击用户观念,最终拉低用户心智。调子起的很高,帽子扣的很大。他似乎忘了自家的视频号也是基于机器算法分发内容的。

图片

腾讯副总裁的“猪食论”

无独有偶,李彦宏也在去年9月份吐槽个性化算法分发,认为算法是用户喜欢什么就推荐什么,是投其所好。你看到的都是同质化的内容,听不到不同的声音,这样就会导致你的视野越来越窄。

这听起来很讽刺,互联网的初衷不就是为了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吗?不出门就知天下事,而现在互联网反而会限制了我们的视野。

在各位大佬声讨个性化算法的时候,我们别着急站队,先来梳理一下内容分发的发展历史。

1 内容平台的分发历史

1 在传统的门户网站时代,内容的分发是由网站的编辑来完成。用户向网站投稿,编辑进行审核。编辑如果认可某篇文章的价值,置顶了这篇文章,那么这篇文章就会获得更多的曝光。

图片

网易门户

编辑一般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或者说对某个领域有着比普通用户更深入的了解,所以由编辑筛选出来的内容质量一般会更高。但是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大多数普通用户对于内容的消费权其实是被少数专家(编辑)所垄断的,这样并不公平。编辑的口味决定了你可以看到什么样的内容。

此外这种高度自治型的网络很难实现规模化,用户投稿越多,内容的审核分发成本会成倍的增加。

2 贴吧、论坛时代,在编辑分发的基础上,还加上了普通用户的投票权重。用户在首页看到的帖子,可能是编辑加精的,也有可能是这个帖子引发大家的关注,阅读量和回复量很多,所以排序会靠前。在这个阶段中,专家和普通用户共同影响了内容分发

图片

魔兽世界吧神贴——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

3 而到了博客和微博时代,开始基于订阅关系完成内容分发。你喜欢这个博主,关注他的账号,就可以获得他后续的更新。平台完全把内容的选择权交给了用户,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订阅内容。

你喜欢什么内容,就关注什么内容。哪怕他生产的内容特别小众,只要你喜欢就可以。

图片

博客时代的韩寒是青年意见领袖

基于订阅关系完成内容分发,在很多人看来是最公平的内容分发方式。因为他把内容的选择权完全交给了用户。在此之前,内容的分发多多少少会收到少部分专家所影响。专家的偏好决定了用户可以看到什么样的内容,而现在用户自己可以决定看到什么样的内容。

而从内容生产者的角度来说,没有人为的干预,可以带来更公平的竞争。在此之前,我跟网站的编辑或者吧主搞好关系,让他给我走个后门,让我的帖子得到置顶。即使我的内容做的很差,也可以获得很高的流量。而现在没有任何人可以干扰内容的分发,你的内容有多少人看,取决于有多少粉丝,而有多少粉丝取决于你的内容质量,大家凭真本事吃饭。

似乎一切都很完美

但是订阅关系分发依然存在弊端,其最大的缺点在于容易产生“马太效应”。虽然公众号的slogan是“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但是大多数人其实并没有自己的品牌。因为可以稳定产出内容的人毕竟是少数,他们一般都是各自领域的KOL。KOL生产的内容有着固定的粉丝消费,可以变现自己的流量,享受着流量红利的头部博主们会更有动力生产内容。

但是大部分腰部及以下的博主并没有能力靠内容来吸引流量,进而获取收益。没有办法变现,这些博主就只能靠爱发电,爱总是不长久的,过不了多久这些博主就会慢慢丧失动力,最后停更消失。

这样形成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平台大部分的流量就会被少部分的KOL所把控。

此外,时间越久,你关注的博主就会越多。那么你在首页看到感兴趣内容的命中率就会越低。首页出现的博主,可能是你6年以前关注的,现在他写的东西,你一点都不感兴趣。如果平台分发的内容用户不再感兴趣,结果就是用户会远离这个平台。

图片

举个例子,公众号就像是一个邮局。邮局会把你订阅的报刊分发给你,而时间越长,你订阅报刊就会越多。你已经上了大学,发现之前高中时候订的一份《英语周报》还每天给你推送。高考都结束了,还看那干嘛啊?但是因为这里的报刊是免费的,所以大家又不太愿意取消订阅。最终的结果就是大家对邮局投递来的包裹打开意愿越来越低了。

为了解决公众号打开率逐渐走低的问题,微信公众号这家邮局于去年做出改变,公众号信息流不再严格按照发布时间进行排序,开始引入了算法。如果这篇文章跟你匹配度不是很高,那么就可能不出现在你的公众号信息流中。尽量保证用户在第一屏就可以看到感兴趣的内容。也就是说,上大学的你继续收到《英语周报》的包裹可能性很低,即使你没有取消订阅。

2 关于公众号的一个脑洞

世界正在液化,内容的分发应该近乎于自动完成——凯文凯利

聪明的你可能想到了,微信公众号只是打乱了信息流排序。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分发其实还是基于订阅关系,如果你没有关注这个公众号,你是无法在公众号的信息流里看到推送的。

所以我有个脑洞——如果公众号的信息流改成“关注/推荐”布局,一个“关注”栏目,一个“推荐”栏目。推荐栏目里,用户可以看到自己很感兴趣,但是之前没有关注的账号。相当于邮局给你邮递,你没有订阅过但是你可能会感兴趣的报刊。

图片

我在B站上曾经看到一个up主,做了一期节目讲迈克尔杰克逊穿过的演出服。内容翔实,连我这个资深迈迷都觉得非常专业,应该是查阅了很多资料,做的很用心。这个视频的目标观众就是迈克尔杰克逊的歌迷,因为普通人根本不关心一个明星穿什么衣服。如果还是依赖于订阅关系完成内容分发,他可能会把这期视频投稿给某个杰克逊相关的大V来发布。辛辛苦苦花时间做视频,最后却是为他人引流。

图片

我之前没有关注过这个up,但是我在b站首页看到了这期视频。因为算法可以越过订阅关系完成内容分发。即使他的粉丝群体中没有迈克尔杰克逊的粉丝,也可以把内容推送给目标用户。

我之前不是这个up的粉丝,之后也不是这个up的粉丝。我不是很喜欢他的其他视频,只是恰好钟意他其中的一期视频。只要内容合适,哪怕不是粉丝,也可以直接推送给我。这样不是可以最大限度提升内容分发效率吗?

算法分发更是可以打破马太效应。不再依赖于订阅关系分发,那么粉丝量只是一个数字。因为平台随时可以对你降权,粉丝多并不意味着你视频的播放量就高。小众up,即使粉丝量很少,只要内容质量高,同样可以获得很高的流量。

19年,我在b站粉丝还是个位数的时候,一期视频就可以获得30万的播放量。想到这里我就很唏嘘,两年前我在b站还是一个小透明,两年之后,经过不断的努力,我成了一个老了两岁的小透明。

图片

凯文凯利在《必然》中提出一个观点,传统时代我们的经济是建立在堆满实体商品的仓库和工厂中的,而现在变成了无形产品的流动中了。听歌从买磁带和cd变成了开通音乐会员;打车从寻找马路上停泊的出租车到打开滴滴随时叫车;看书从书店买书到kindle在线阅读。

这是一个减物质化的时代,这是一个液化的时代。实体的商品会液化成比特信息流,信息流的分发应该自发的。像水一下,从高势能的地方流向低势能的地方。而内容的势能应该是内容本身的质量。

内容可以传播给多少用户取决于内容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审核人的口味,内容生产者对于内容分发渠道的垄断(我有很多粉丝)水会不会流向你,不取决于你们之间是否挖好一条水沟。只有内容对你有势能,就应该流向你。在我看来,算法分发可以完美实现KK对于内容自动分发的构想。

说了这么多,基本都是在夸算法分发。那么为什么算法还是受到各家的口诛笔伐呢?难道真的仅仅是吃不到蛋糕就要掀桌子吗?鉴于字节跳动在算法分发中不可替代的地位,那么我们接下来就直面围绕着它旗下今日头条、内涵段子、抖音等产品的那些争议和张一鸣的产品观。

技术原教旨主义者张一鸣

今日头条里的内容太低俗了…

抖音在制造性别对立,传递不正价值观…

抖音中的很多视频都是软情色,打擦边球…

算法会窄化人们的视野…

今日头条于2012年8月上线,与传统的新闻客户端相比,今日头条主打个性化推荐。今日头条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主编,完全根据用户的喜好来推送内容。因为在张一鸣看来,传统新闻客户端根据主编的喜好推送内容,用户可能对这些内容根本不感兴趣。

图片

曾经,字节的一个同事给用户推送了一条三星新产品发布的新闻。张一鸣问,为什么要推这条新闻?对方的回答是,这么重要的新闻我们怎么可以没有呢?他认为这条新闻很重要,但是对于所有用户来说,或许他根本不关心这条新闻。

如果今日头条有编辑,那么他会不可避免的按照自己的喜好给用户推送内容。必然推送一些用户可能根本不感兴趣的内容。

当然争议也随之而来,“用户喜欢什么就推送什么”是否会导致用户视野的窄化?张一鸣在2014年就做出了回应 —— 传统新闻客户端给用户推送一个主编的想法,喜欢什么东西,倾向性和关注领域很明显。不符合用户兴趣,也不见着有多宽。

作为一个技术原教旨主义者,张一鸣的理念是「只做平台,不做内容」。如果说网易新闻要做「有态度」的新闻,而今日头条就是没有态度。张一鸣的原话是今日头条不创造内容,不发表观点。我们只是提升内容的分发效率。

内容如果由人来进行分发,那么人是有价值观的。人的价值观必然会影响内容的分发。当然你会说,有价值观不好吗?媒体难道不需要肩负起传递正确价值观,引导公众观点的责任吗?

张一鸣的答案是否定的,至少在他于2018年4月发表公开道歉之前是这样的。

图片

因为张一鸣根本不认为今日头条是一个媒体,而是分发媒体内容的“邮局”。这也是我在前面把公众号比做成“邮局”的一个原因。“邮局”需要考虑的是提升报刊的分发效率,不应该插手管用户到底喜欢看什么样的报刊杂志。

邮局不能因为不同意《XX邮报》的价值观,就拒绝发行《XX邮报》。邮局不应该介入分发内容的价值观争论中,邮局的目标就是提升内容分发效率,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媒体是要有价值观的,它要教育人、输出主张,这个我们不提倡。因为我们不是媒体,我们更关注信息的吞吐量和信息的多元。

张一鸣的这番言论,被总结为:算法没有价值观。

至于低俗一说,所谓的“猪食”只是自诩为精英阶层所添加的标签,他们看到的土味,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就是生活。在张一鸣看来,这些指责是少数精英阶层给了我们提出了太多深刻的命题。

历史上精英们一直在试图让大众拥有很高的精神追求,但社会整体从来没有达到过这个目标。以前的媒体精英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认为自己特别希望导向的才是特别重要的。但多数人的强烈主张,从历史上看,多数都没有产生多大价值。

少数精英追求效率,实现自我认知,他们活在现实中。但大部分人是需要围绕一个东西转的。不管这些东西是宗教、小说、爱情还是今日头条,用户是需要一些沉迷的,我不认为打德州、喝红酒和看八卦、视频有多大区别。

我不觉得算法要和人性挂钩。这就像以前哈雷彗星飞过,大家说这到底有什么意义?是要出现地震还是出现鼠疫?其实和这个都没关系。我们做技术的时候也一样——我们没有说要模拟人性,也没有说要引导人性。你们文化人给了我们太多深刻的命题。—— 张一鸣  2016年《财经》访谈

声明: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文传送门:https://eyangzhen.com/18483.html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