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宾是典型的一个传统行业的测试,当年刚开始认识的时候,就对当前问题的痛点很明确,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想转型敏捷遇到了很多问题,从模模糊糊到逐渐清晰,几年下来从感觉我懂了,终于到了我知道我懂了。
在个人和疫情的双重拖拉下,终于把ACP考过了。收到祝贺邮件的时候,有点欣喜,考试通过是对自己学习的肯定;又感觉很平静,从开始深入学习敏捷也有3年时间了,加入云大的课程后,学习了很多体系,接触很多圈内专业人士,耳濡目染各类观念的碰撞和案例分析,自己也是潜移默化的改变了思路。
记得开始最开始接触敏捷的时候,还是遥远的2013年,当时读了第一本书《硝烟中的scrum和xp》。读完之后也只是读完了,知道有这个东西,也没有深入去理解,后续时间就投入到业务的大坑中,抬头看也只是盯着自动化。真正开始了解敏捷是在2019年,当时身份从执行者已经转换成管理者,自己没了方向,迫切想改变下自己,进而看看能不能改变下项目的现状。在得知云大开了testops架构师课程,了解了下课程大纲,感官上是自己想要做的内容,就报名参加了课程。
开始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大家遇到问题都是那么的相似,吐槽的内容也是那么的相近,可是都束手无策。针对这些敏捷给出了一些方向和方案,当自己迫不及待的进行实施的时候,落地是那么的艰难和遥远,现实和理论出现了严重的割裂感。回头看看,当时的自己是强压推行,自己都还没理解通透的东西,怎么可能推动的下去。后续在学习群里持续交流,开小会,以及课程学习的一遍又一遍,自己的心态和观念再次变化,不去强求理论的框架,只是针对自己公司甚至项目的问题,敏捷上有什么好的方式进行改变,自己也跳出测试角色,从项目或产品乃至整个公司的角度去看问题。比如项目计划,不在固定一个套路,项目经理拍脑袋出时间和内容。而是项目情况,时间固定的,内容变化;内容固定的,时间变化;内容时间都固定的,人员变化。按照敏捷的理念,有了时间盒、MVP、产品线路图、功能优先级的概念。这里要多说一点,工作的时候,不需要刻意的进行专有名词的说明,出现问题的时候,按照这些理念,给出解决方式,有效果了,项目自然而然的就跟随了,刻意讲理解容易适得其反,大家都讨厌互联网黑话就是不好反例。最后感谢云大的带路,课程小伙伴的陪伴,自己的坚持。ACP的通过,是自己学习的敏捷的一个回报,路还很长,期待前方的风景。
声明: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文传送门:https://eyangzhen.com/187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