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没怎么更新,一方面是不知道该写点什么好,虽然草稿和素材很多。另一方面则是本周三应ITPUB的邀请做了一次直播,分享智能体相关的话题,在准备PPT和相关素材。
当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公众号的推荐逻辑大改之后,文章数据掉了很多。
以前我会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在对外免费输出方面,毕竟写下的每行文字,都可能对关注我的读者有所帮助。也有读者在评论区给我留言,请教问题,或者讨论某个观点。
无论是阅读转发点赞数据,还是读者的留言评论,都能让我获得一种“吾道不孤”的感觉。我能感觉到自己的输出是有价值的,这种反馈能激励我持续创作输出,哪怕没有任何物质收益,我也甘之如饴。
但现在,当你花费了很多时间精力创作的东西,仅有寥寥两三百阅读量,以及个位数的点赞转发之后,你很难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至少对于我来说,短期内是一件打击很大的事情。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你被市场否定了。有时候我也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忘记了自己的写作的初衷,毕竟最初写作的想法,只是单纯的想要记录和分享。
幸运的是,我从这种被数据打击的低谷中走了出来。
扪心自问,我依然是喜欢写作和分享的,就算数据再差,我依然很享受写下每个文字的瞬间,那种全情投入,犹如创造世界的感觉。
前几天某个晚上,在大街上遛弯放空时候,接到了母亲的电话。除了聊最近的工作生活,母亲突然问了我一个问题:你最近几天怎么没有更新作品?
听到话筒另一侧母亲传来的声音,我有一瞬间的愣神。虽然早就知道母亲有关注我的公众号,但几天没更新,第一个追问的人竟然是母亲,我有种说不出来的难过,以及开心。
说来惭愧,听到作品这个词,有一瞬间觉得自己配不上。但更开心的是,母亲一直在默默关注着我。
去年写过一篇文章《父母之爱子,不必为其计深远》,我在文中曾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
理性来说,父母之爱子,不必为其计深远。
对大部分人来说,至少年轻这一辈,父母们其实没有太多成功的人生经验。所谓的生活阅历,不过是被各种困难和挫折打磨后的失败教训。
父母所谓的人生经验,并不能对自己孩子的工作,以及未来发展提供太多有可行性的参考价值。
作为父母来说,与其为自己孩子的未来担心太多,我觉得更好的方式是:告诉孩子曾经发生了什么,做什么事情会有什么样的风险,失败的经历和教训是什么。
让孩子对风险和失败有基本的认知,帮助他排除错误的人生路径。
唯如此,留给孩子的,才是相对父母来说更大概率正确的可选项。
父母也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能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活出自己的精彩。
大学毕业来到上海工作以后,我一直觉得父母的人生经验是不值得参考的,靠自己我也能杀出一条血路,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后来年岁渐长,逐渐开始理解母亲偶尔的叮嘱和担心。
直到母亲挂断电话,我才突然意识到:也许对于父母来说,自己困在黄土地里无法远行,看着在风雨里不断远行的孩子,她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将一份牵挂放在孩子身上,默默的关注,直到再也无法看到孩子的身影。
龙应台有一篇文章《目送》,其中有这样一段关于父母和子女关系的描述: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如今站在小路的另一端,我突然读懂了这篇文章的另一层含义。
声明:来自老张的求知思考世界,仅代表创作者观点。链接:https://eyangzhen.com/2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