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be Coding 2.0时代的编程实践

本月初,Andrej Karpathy在 X 上面发布了一条推文,阐述了自己在Vibe Coding方面的实践收获。
Andrej Karpathy是斯坦福大学计算机博士,师从著名的华人AI学者李飞飞教授。他曾担任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项目负责人,也是OpenAI创始团队的一员,在ChatGPT项目中也占据了不小的贡献。

Vibe Coding这一概念,也是他在2025年2月提出的概念。

他的推文主要阐述了两个观点:

1、AI辅助编程不是万能的(以Vibe Codeing为例,并非一段话就能生成完整可用的代码,仍然需要深入参与其中,为模型提供更详细的上下文,甚至是供模型学习参考的demo)。

2、较为可行的AI辅助编程方法,是建立一个完善的结构模型,根据具体场景采用不同方法(简单需求让AI自动补全;大规模代码生成交给Claude或Cursor;复杂的难题则交给GPT-5 Pro,让它深入思考甚至深度研究)。

用池建强老师的话来说:不要幻想有一个万能的AI工具能解决所有编程问题,更可行的方法是建立一个三层结构,让不同工具在不同场景各司其职,像接力赛一样完成开发任务。

目前的各种AI IDE虽然功能已经很强大了,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最典型的就是太过热情。

怎么理解呢?当你用到它的代码补全功能时,你会发现它会多出一些没必要的代码或内容,这会让你将一部分精力花在检查并去除多余部分方面,这样很容易打断编码思路。

在推文中,Andrej Karpathy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名词:后代码稀缺时代。

简单来说,在AI IDE功能越发强大的时代,生成和修改删除代码的成本趋近于零,代码不再是软件工程和产品的稀缺资源,原来设计-编写-测试的成本被AI大幅度降低。

以前你写完代码,需要编译打包部署提交测试验证,现在你完全可以让AI生成,然后直接运行验证,不通过直接删除重写。

需要注意的是,AI写的代码质量没那么“优雅”。Andrej Karpathy给出了很典型的例子:AI会滥用try/catch、生成的代码又长又冗余、喜欢堆砌复杂的抽象,这和我们对软件工程的严谨和逻辑性要求背道而驰。

在推文中,Andrej Karpathy也提到了对“后代码稀缺时代”的忧虑。

因为代码不再稀缺,工具更新迭代太快,但人的精力有限,很容易造成“我被时代抛弃被AI淘汰”的焦虑。

每一轮技术革命特别是前期,人总是会处于这种矛盾状态。既担心新技术工具颠覆已有的秩序,又担心自己学不会跟不上新技术的速度,最后被淘汰。

对此,我个人的看法是,这种矛盾状态是阶段性的正常现象,不用太过焦虑。

像我现在,日常工作生活中,AI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助手。

比如我会让AI帮我拉取大A的成交数据和我关注板块资金流动,生成报表。

比如星球里每天更新的AI最新资讯,就是通过心响的定时任务自动生成的。

比如我要更新一篇文章,我会把自己的思路和内容大纲发给AI,让它花十来分钟深度研究,我的重点是关注它分析和研究的结构和逻辑。

比如前几天更新的关于Vibe Coding的内容,我就将自己的想法和大纲发给它,观察和学习它深度研究的结构和逻辑,如下图:

最后,我个人的建议是,我们更应该将精力放在学习和尝试不同的AI工具方面,找到适合自己的工具,将AI工具组合成为你的工作能力,这才是我们赶上这一波AI浪潮,成就自己的核心。

声明:来自老张的求知思考世界,仅代表创作者观点。链接:https://eyangzhen.com/3024.html

老张的求知思考世界的头像老张的求知思考世界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购买服务
购买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