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AI Coding领域近两年的演变趋势

22年底,ChatGPT横空出世,拉开了这一轮科技革命的序幕。

23年初,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AI工具”,你能想象到的领域都有。但彼时的AI市场上,大模型的能力远不像如今这样强大,基本都是模仿ChatGPT的套壳聊天工具。

23年中段,文生图能力逐渐趋于稳定,虽然细节还略有瑕疵,但整体已经可以替代部分日常的简单工作(海报设计、文章封面)。

24年2月,OpenAI的文生视频模型Sora问世,标志着AIGC开始进入了人们的期待视野之中。

25年元旦前后,DeepSeek R1模型爆火,意味着大模型的思维链能力(逻辑推理)将AI的能力拓展到了新的边界。

以上这些都是AI大模型在通用能力方面的演变,我们可以将之统称为AIGC(AI-Generated Content)能力,即AI生成内容。

与之对应的AI技术领域,这两年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名词,最典型的当属RAG、MCP、Multi-Agent和Vibe Coding。

其中,RAG缓解信息幻觉问题,MCP解决大模型和外部工具交互问题(统一标准),Multi-Agent技术架构可以让AI更高效的协作,Vibe Coding则打通了从想法到工程再到产品的链条。

Vibe Coding广义上属于AIGC范畴,狭义上则属于AI Coding领域,即自然语言驱动AI生成代码。

最早的AI Coding产品,是微软于23年2月发布的Copilot(IDE 插件);随后23年11月,Cursor问世(彼时还是GPT套壳),主打AI IDE能力;到了24年10月,Lovable和Bolt.new前后问世,主打AI全栈应用生成平台;再到25年7月,亚马逊的Kiro发布,则是强调其AI驱动的全流程开发平台能力。

国内与之对应的,则是阿里的通义灵码(IDE 插件)、字节的Trae(AI IDE)和腾讯的Code Buddy(AI驱动的全流程开发平台)。

总结一下几款AI Coding工具的特点,你会发现它们基本具备如下几个特性:

快捷部署:从安装到部署使用,方便快捷,甚至可以一键发布上线。
多模型支持:内置支持多种大模型,如Claude、GPT、Gemini、DeepSeek。
全流程支持:从需求设计到编码,基本都能在同一个页面搞定,无需频繁切换,打断思路。
自然语言编程:无论是人+AI协作编码,或者通过自然语言直接生成代码,都有较好的支持。
多端适配协作:支持多端适配(Web、移动端、桌面端),也支持多人实时协作、版本控制等功能。

上述几款国内外的AI Coding工具中,我个人认为值得拿出来作为典型案例介绍的是腾讯云的CodeBuddy。

图片

CodeBuddy通过插件(2025年4月发布)、IDE(2025年7月发布)和CLI(2025年9月发布)的协同架构,实现对开发全流程的覆盖,其支持MCP协议的扩展能力为垂直领域定制奠定技术基础。其中:

CodeBuddy插件形态服务于手动操作场景。
CodeBuddy IDE采用”对话即编程”模式,聚焦于聚焦可视化快速开发,目的是为了验证了自然语言交互在降低技术门槛方面的有效性。且IDE提供海内外差异化的安装包分发策略,满足企业级环境的安全管控需求。
CodeBuddy CLI则针对批量处理任务优化场景,通过npm一键安装实现终端智能化改造,降低部署复杂度,支持管道操作与Git、npm等工具链的无缝衔接,形成与插件和IDE的明确场景区分。
与此同时,CodeBuddy对MCP协议扩展能力的支持,不仅保障了插件、IDE、CLI三端的能力互通与额度共享,更通过标准化接口为垂直领域扩展预留空间。

从这些AI Coding工具近两年的能力演变趋势来看,乐观点未来三到五年,传统的产研设流程将被完全颠覆。

未来从产品设计到编码实现再到上线发布,冗长的流程和极度细分的岗位,可能会被极大简化。与此对应的,则是对工程师的要求不再是垂直细分领域的专家,而是一个能熟练掌握并使用AI作为助手的多领域复合型工程师。

我用百度最近推出的号称“全球首个全端通用 Agent”——文库 GenFlow2.0生成了几份AI Coding领域的工具能力演变趋势报告,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加我好友Z11aoe,并备注Vibe Coding 资料,免费获取资料。

声明:来自老张的求知思考世界,仅代表创作者观点。链接:https://eyangzhen.com/3291.html

老张的求知思考世界的头像老张的求知思考世界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购买服务
购买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