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知怎么的,脉脉上收到好多高端测试岗位的邀请,让人有种市场环境突然变好的错觉。35+ 之后我就没怎么参加过面试,对跳槽这件事也不太热衷,中间偶然有过几个 offer 也都放弃了,现在回过头再看,当初的选择挺对的。
年前和一个熟识的猎头小姐姐闲聊,她建议我在 40 岁之前,一定要想办法往上再跳一个层级,否则后面就很难再有向上跃迁的机会。我开玩笑说,这一辈子看来都逃不过年龄的魔咒,是不是哪天成为 CEO 了,也得在 50 岁之前做出点什么。
很多人都有年龄焦虑,我曾经也有过。作为一个即将 40 岁的大龄测试,我想讲讲自己的理解,如果能帮你摆脱焦虑最好,如果不行也没关系,每个人的经历都不相同,就权当看一段故事吧。
如今再去思考这个问题,我认为焦虑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心。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阶级和次序,所以我们很容易被定义。比如警察是成功的,保安是失败的;经理是成功的,员工是失败的;外向是成功的,内向是失败的。大到社会身份,小到个人性格,都有严格的等级标准。
年龄问题也是。30 岁必须到 P7,35 岁必须到 P8,40 岁必须到 P9,一步都不能错,只要中间差那么一点,就会被贴上没有潜力的标签,仿佛你之前的整个人生都是失败的。不想变成别人眼中的“失败者”,就得紧紧追着每个节点不放。
但是有很多事情,并不是自己努力了就行,能力、机遇、运气缺一不可。往往是你已经竭尽全力,结果却还是差强人意,所以我们容易陷入焦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按时抵达下一个节点。
让我改变观念的原因,是发现即便按时到达也没有意义。
我的运气还算不错,工作没几年就转了管理岗,之后都是一二线的名厂,35 岁之前可以说一步都没落下。所以我曾经也很热衷于参加这个竞争游戏,毕竟一个人很难放弃已经到手的东西。
走着走着,原本很多走在前面让我羡慕的人,突然就失去了踪影。有主动离开的,有被动分别的,有的人从高管变成了商贩,有的人从键盘换成了钢琴。之前的那些“高光”时刻,好像跟现在的他们一点都没关系。
后来就知道,不管你走得快走得慢,都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归零,这个游戏原本就是完不成的。去年跟老张对饮,我说今天还是光鲜亮丽的大厂 TL,明天可能就是一个狗都不理的大龄失业者,人还是这个人,事却不是那个事,是不是很有趣?
摆脱焦虑的最佳方式,是给自己塑造一个稳定的内核。
你永远无法让所有人对你满意,你也永远无法阻止别人对你下定义。那究竟哪个定义才是真实的你?都不是,我们要给自己一个定义:我喜欢做什么样的事?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今天的我和昨日的我有什么不同?
成长就是一个不断认识和接受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并建立起适合自己的支撑点,从而塑造出一个稳定、强大的心理内核。它肯定是不完美的,但它也是最能代表真实的自己的。
有人不喜欢?很正常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选择和被选择的关系,大部分人只能陪自己走那么一小段,没必要为了这短暂的情谊去更改自己的内核。最好的相处模式就是:TA 是 TA,你是你,彼此有些欣赏的点而已。
所谓的内核支撑点,是能够让自己有自我认同感的事情,阅读、观影、绘画、音乐等等都可以。我们值得一切美好的东西,沉浸其中去感受和发现,构建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工作的第一年有人跟我讲过一句话:“你所希望得到的,时间都会给你”。可惜那时候并不太了解这段话的含义,毕竟总会有语言无法触达的地方,只能靠自己亲眼去看看才知道。
35-40 的这段旅程,年龄带给我的其实不是焦虑,而是更多惊喜。我越来越喜欢尝试不同的事物,结交不同的朋友,体验不同的生活。当初纠结的那些事,如今早已消逝不见。
所以呢,如果现在能够跟年少时的自己说句话,那便是:不用走得太急,多看看身边的风景,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行。
后记:
过年开了个小红书号,主要是关于书籍、电影、生活类的思考文字,有同频的朋友可以交流,公众号还是专注于测试相关的内容。久违的相机也捡起来了,周末日常扫街,上海地区的朋友可约 :) 。
声明: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文传送门:https://eyangzhen.com/412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