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这个主题很久了。
其一是因为经过数年练习,的确有那么一点感悟;其二是随着对现实认知的加深,越来越觉得“内修”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外修”。甚至我认为掌握了“内修”的方法以后,“外修”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所谓“外修”,指的是技巧性的东西,比如我们学习的技术。而“内修”指的是对这些技巧的内在规律的理解,比如为什么要学技术。当然,最浅显的推论是,学技术就能找更好的工作,有更高的薪水,过更好的生活。
原先我也这么认为,沉迷于技巧的提升,在短时间尺度下的确会有明显的成效。但在长时间尺度下会显现出很多问题,例如心力变弱,情绪不稳定等。然而人生还很长,不可能就这么一直下去,所以我被迫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以我自己的经验来看,偏重“外修”的结果是,在经过短暂的爆发期之后,成长会变得非常吃力和缓慢。于是我开始观察那些行动更加“自然”的人,尝试在多个领域去模仿和调整,这才有了今天这篇文章的内容。
内修有一个前提:对短刺激解除依赖。
“短刺激”指的是几乎不用思考就能快速获得的兴奋刺激,比如刷抖音、看爽文等。深层次的提升大多需要付出一定代价才能得到正向反馈,而短刺激的获得方式过于简单,很容易影响专注和韧性。
那也有很多大佬在刷抖音,为什么我们就不行?因为前面说的是要解除“依赖”,而不是说完全不碰。“依赖”指的是:自己很难从更好的渠道(比如阅读、冥想、运动等)得到正向反馈,因此习惯性通过短刺激获得满足感。
对于这方面有“瘾性”的人,需要一段戒断期,待拥有多次更好的成功体验之后,自然而然就能把握好这个度。当然,很多人原本就有自制力,依赖性也有大有小,判断标准就是能够在一件事情上完全专注一小时就行。
有了专注力的前提之后,进入第一个阶段:信息沉淀。
这时候只做一件事情:大量接受那些公认优质的信息(即便你不喜欢),任何方面都可以,比如名著、名曲、名画、名电影,了解它们的历史背景,尝试分析它们所要表达的观点,同时多看看别人的理解。
不用在意自己的观点是否符合主流,重要的是建立对事物的“接受->分析->思考->沉淀”的条件反射。有了这个习惯,就能对浅层信息获得“免疫”,转而对深层信息产生“好奇”。
比如苹果从树上落下是浅层信息,更深一层是因为引力,再深一层可能是时空弯曲。浅层和深层信息所能解决的问题不在一个维度上,触及更深层的信息有助于我们对未知领域进行“袪魅”。
为什么有些事物看起来很高大上,但真正了解它的时候,又觉得不过如此。原因就是信息差带来的“神秘感”,这种感觉会让人产生误判,要么迷信,要么畏惧,不论哪种都会阻止我们进一步看清它的本质。
优质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到达下一个阶段:逻辑重建。
前面做的所有动作都是为了这个目的:不断重建对社会运行规律的理解。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二元化”的:要么对、要么错,照这个模式成长起来的认识也是如此:要么好、要么坏。所以我们需要信息“多元化”,摆脱非黑即白的局限性。
我跟别人讲过一个自己的案例:刚毕业那会租房子,请了一个保洁阿姨,事前谈好了清洁费用,出于好意我还包了午饭,结果在服务结束时,阿姨非要收取额外的出工费,否则就赖着不走。当时我的社会经验也不足,为了息事宁人付了这笔钱。
之后又经历了几次类似的情形,它们对我的认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己的善意没能换来同样的回应。于是开始对这个社会抱有敌意,对人对事也充满攻击性,这种生活态度自然也造成了许多负面结果。
多元信息给我带来的价值是能够重新理解这类事情。
之所以我会对采用“非道德”的手段获取利益表示愤恨的原因是,自己并没有被逼到需要不择手段挣钱的地步。换句话说,我能够站在道德制高点的前提是,上一辈给了我足够的教育条件和生活环境。
事实上,人生而平等,却生而不公。有些人从小就能享受着锦衣玉食,有些人从小就得为生活四处奔波,让一个勉强温饱的人去追求高尚才是不可理喻。所以社会必然是多元的,旧的矛盾被消灭,新的矛盾又发生,乌托邦永远不可能实现。
再往深了想:为什么同样是饮酒,对世俗人就是享乐,对宗教徒就是罪孽?谁代表黑,谁代表白?所谓的法律、道德、宗教,都只是一群人为了保持繁衍发展而设定的框架,而在框架约束下的人,也只是在以自己的理解和方式索求更好的生活。
内力修习带给我的好处是巨大的,原本性格上的一些缺陷,比如高敏感、易烦躁、不专注等,均有非常明显的改善,随之而来的,对生活的感受和工作的效率也在不断变好。其中体验很难用文字表述,谨以此共勉。
声明: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文传送门:https://eyangzhen.com/417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