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条文的一些浅薄理解

日常中我们可能会用到一些法律常识,当碰到问题时,还是能起到指引作用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关于伤害他人的条款如下,提到了”殴打、伤害”对应的处罚情况,

第四十三条 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一)结伙殴打、伤害他人的;
(二)殴打、伤害残疾人、孕妇、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或者六十周岁以上的人的;
(三)多次殴打、伤害他人或者一次殴打、伤害多人的。
https://flk.npc.gov.cn/detail2.html?MmM5MDlmZGQ2NzhiZjE3OTAxNjc4YmY3NDc4ZTA2OTU
但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还是隐藏了一些特殊的信息,例如什么是”殴打、伤害”?”心理伤害”算处罚的范围么?

在实际判例中,更准确地说,在警察确定是否能立案时,只有造成轻伤以上的伤害,才满足这个条款。

什么是轻伤?从法律的界定,
轻微伤害:指造成他人身体非严重损害,未达到重伤标准的伤害。
轻伤:在刑法中通常指造成他人轻微伤害,情节较轻,不成重伤。
司法实践中的标准是,根据《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轻伤通常包括:
皮肤表层损伤,如擦伤、挫伤等.
软组织轻微损伤,如轻微的淤青、肿胀。
骨折或损伤未影响功能,如轻微的骨折或不全脱位。
功能障碍较轻,恢复期较短。
心理伤害是否算轻伤?

如上所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相关司法解释,轻伤通常指的是对人身造成的身体伤害,且达到轻微的伤害程度,具体包括:
造成轻微的身体损伤(如擦伤、淤青、轻微骨折等)。
对身体健康造成轻微的影响,但未达到重伤标准。
法律中对”轻伤”的定义主要针对身体伤害,而对心理伤害的规定较少。

在我国,心理伤害在刑法和民法中并未单独作为”轻伤”或”重伤”进行明确界定,但在某些情况下,心理伤害可能会被认定为精神损害,并在特定案件中产生法律效力。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精神损害有相关的定义,

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损害对方人格权并造成严重精神损害,受损害方选择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的,不影响受损害方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侵害自然人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https://flk.npc.gov.cn/detail2.html?ZmY4MDgwODE3MjlkMWVmZTAxNzI5ZDUwYjVjNTAwYmY%3D
法院在认定精神损害时,通常会考虑以下因素:
被害人是否受到严重的心理创伤。
是否存在明确的精神损害后果(如抑郁、焦虑、失眠等)。
是否有专业的心理评估和鉴定报告。

在刑法中,心理伤害并未直接作为”轻伤”或”重伤”的认定标准。但在某些犯罪中(如故意伤害罪),如果行为人通过语言、暴力威胁等方式对他人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可能会被认定为情节较重的犯罪。

因此,心理伤害在法律中与身体伤害的认定标准不同,不能直接等同于”轻伤”。但在某些案件中,心理伤害可能会被视为一种特殊的损害形式,并在民事或刑事案件中产生一定的法律效力。

心理伤害的鉴定通常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存在明确的侵权行为:如侮辱、诽谤、暴力威胁等。
产生实际的心理损害后果:如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
有专业心理评估报告:由正规医疗机构或司法鉴定机构出具。
证明因果关系:心理损害与侵权行为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关系。
但是从鉴定取证的角度,相对身体伤害,心理伤害要更复杂一些,因为你需要证明行为人的所作所为和心理伤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如下是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在司法实践中的情况:

(1)民事案件:
如果心理伤害导致严重的心理损害(如长期的心理障碍),法院可能会判决侵权人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鉴定过程中,通常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出具鉴定报告,证明心理损害的程度和与侵权行为的因果关系。
(2)刑事案件:
如果心理伤害是由犯罪行为直接导致的(如侮辱、威胁、暴力等),可能会被视为从轻处罚或加重处罚的情节之一。
但目前刑法中并未将心理伤害单独列为”轻伤”或”重伤”的认定标准。
在国外的一些法律体系中,对心理伤害有相关的界定,例如美国允许受害人因心理伤害向侵权人索赔,特别是在涉及情感困扰(emotional distress)的案件中,在某些州,通过语言、行为或威胁造成心理伤害可能被认定为轻罪或重罪(如骚扰、恐吓等),网络欺凌、职场霸凌等行为可能被视为刑事犯罪。英国法律承认心理伤害作为一种损害形式,尤其是在职业病或心理创伤相关的案件中。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等的法律均承认心理伤害作为一种损害形式。欧盟成员国普遍承认心理伤害作为一种损害形式,并在民事案件中提供赔偿。

我国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逐步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发展至今,法治社会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这个过程中,肯定还是会有很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的法律界定,有时候,我们所”想”的,未必一定是法律上认可的,虽然有些无奈,但这就是现实,任何事情可能都存在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在合法的范围内,充分利用法律,保护好自己。

声明: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文传送门:https://eyangzhen.com/425623.html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