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发没有用
经常听别人说,专业需要做到一米宽,一万米深。这个逻辑就是别人付费给你,需要你具有不可替代性,起码你的价值得超过网上随便搜一搜。
这个道理应用到写作,就是每天坚持,但是写的内容没有递进,原地踏步,那么成长作用就微乎其微了。你可以观摩好的作品,不断吸收,或者按现在的文风不断的去优化一篇文章,不断的深入观点细节,一直到很底层的规律,就是要下很深的功夫才行。
之前写的文章,只是涂快,因为一天一篇,要写几千字估计现在还写出不来。
怎么办呢?
可以尝试每次写作都再深入一点,比如今天的话题,写作乱发就没有用,写作不是乱棍打死老师,堆量只是培养写作的习惯,写作的水平还需要靠深入的思考,多找这个话题写得好的文章,吸收再二次创作。
不管是写作,你直播、短视频都是这个道理,质量是大于数量的,大概是一个量级的差距。当你的质量足够高的时候,百倍千倍也有可能,那就需要你有新观点,写的内容是从无到有,比市面上任何一篇含金量都要高。
成为枪而不是奶酪棒
写作的领域有很多,得找一个你擅长的,你能写出不同的视角,起点起码要大于普通人的水平。目前我常写的可能还是软件使用经验风险、学习方法分享。如果要说领域就是工具效率和个人成长,而且个人成长大于工具效率。这样就好办了,先干个人成长,列举个人成长有哪些边界,不断去突破这个边界。
这个“一米宽,一万米深”的创作法则,说白了就是给自己挖条认知护城河。就像深海探测器得找个特定地方往下钻,创作者也得找准自己的定位,深耕下去。我看了不少全网大V的成长路径,发现他们都有个共同点:一直在某个领域不断输出新认知。
说到写作这块儿,我建议用“单点爆破法”。比如选个“时间管理”的主题,先花三个月时间搞这几件事:
把这个领域最火的50篇文章拆开看看,分析它们的结构。
收集200多篇学术论文,建个知识库,方便随时调用。
从这些资料里总结出12种创新观点的套路。
每次写东西的时候,可以试试“三步验证法”: 第一步:能不能提出反常识的观点?(比如“时间根本没法管理”) 第二步:能不能创造新概念?(比如“能量周期坐标系”) 第三步:有没有底层逻辑支撑?(比如用热力学第二定律解释精力消耗)
还可以搞个“知识开采系统”:
早上抽两小时专注研究(看前沿论文、行业报告啥的)。
中午花一小时提炼精华(把复杂理论变成通俗易懂的框架)。
晚上用半小时输出内容(用费曼技巧把高深的东西讲简单)。
深度创作的核心其实就是认知套利。当你能把量子物理的叠加态原理和短视频算法联系起来,或者用微生物学的群体感应解释社群运营规律,你就真正掌握了知识复利的秘诀。这种跨界思维能力,才是内容创作的硬核引擎。
文明牧场中的精神阉割,人正在同质化
现在的教育体系啊,就像个精密的模具,把每个不一样的灵魂都给捏成一样的标准产品。从小到大,知识被切成一块一块的课程,思考也被框在那些所谓的标准答案里。斯坦福的研究就说了,幼儿园小孩有发散思维的占98%,到了中学就只剩12%了。这哪是偶然啊,分明就是系统化的“修剪”结果。
再说说消费主义搞的那一套,简直就是个奶头乐陷阱。短视频、网购狂欢、社交动态刷个没完,全靠算法推给你,搞得像精神牧场似的。科学家都说了,多巴胺带来的那点快感正在改变大脑回路,把深度思考的能力换成条件反射式的“爽”。简单来说,就是让人越变越傻。
职场呢?更别提了!想混得好,就得把自己的棱角磨平,把个性藏起来装进职业化的套子里。日本的“社畜”文化、中国的“996”、欧美的“政治正确”,不管哪儿都在制造标准化的职场人格。现在连人力资源软件都能通过微表情分析,直接给你打分看“服从指数”高不高了。真是有点可怕啊!
参考资料:
声明: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文传送门:https://eyangzhen.com/426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