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apchat的产品世界观

Snapchat官网上写着的一句话:最快的方式分享一种生活。

图片

Snapchat不仅做到了这一点,而且还做得比较成功。仅仅成立2年后的2013年

“Photo shared/Day: Facebook: 350m, Snapchat: 350m, Whatsapp: 400m, Instagram: 55m.” 

崛起于一次“偶然”?

2011年6月,一款名为Picaboo(a riff on the childhood game Peek-a-boo躲猫猫)的产品在斯坦福大学悄然上线。主打功能就是广为流传的“阅后即焚”。

Evan Spiegel对这个Idea非常兴奋,找来了Bobby Murphy用80个小时写出了Picaboo的原型。Evan Spiegel满怀信心写了一封邮件给大学“兄弟会”的成员们。幻想着大家会兴奋分享这个产品,服务器会爆掉…

但,一切都没有发生。只带来了127个用户。

直到有一天,Evan的妈妈告诉她在南加州的侄子有Snapchat这个好玩的APP。当时南加州的学校已经开始使用iPad教学了,定制版的iPad是不允许有Facebook等社交软件。Snapchat这个让所有投资人和用户一头雾水的产品有了用武之地。高中生们肆无忌惮地用着Snapchat在课堂上传“小纸条”,甚至在考场上交换答案,”阅后即焚”让这一切没有任何痕迹。

渐渐Snapchat成了高中生们的必备APP。他们挖空心思去想这款APP有什么新的玩法。他们开始用Snapchat传“略带调戏”的照片给异性,而不用担心照片会被保存(至多10s就会消失)。慢慢这成为了荷尔蒙膨胀的年轻人间,一种流行的“恶作剧”游戏。

玩的人越来越多,你不玩就outdated了。经常一个女生传来一条Snap,男生就会叫来一帮兄弟一起看。在那个瞬间,收到的不是冷冰冰的消息,而是一条条充满未知的“礼物”。打开的瞬间,大家发出尖叫,哄闹。慢慢,Snapchat成为了校园八卦流行的引爆神器。

还原生活的,才是最好的产品?

“很奇怪在互联网开始的时候,所有人都决定任何东西应该永久挂在网上。

任何信息都应该自动消失,这才是更自然,更人性的沟通方式。”

我们幻想一个场景。你去参加一个Party。自己喝得酩酊大醉,甚是可笑。你想把这个瞬间分享给你的朋友,但不希望有任何的顾虑。

如果用Facebook/微信。路径如下:

先用美图秀秀or其他软件拍照。花半个小时P图。打开Facebook/微信。感觉群发也不合适,只能打开朋友圈。只发图不好吧?再想想要配什么文字。给老爸老妈同事看见也不好,开始选分组。过了N久,才小心翼翼发出去。过了几天,想着这样留在自己profile里也不好,就删掉了。

如果用Snapchat,路径如下:

打开APP就直接是拍照页面,拍好发送给好友圈。完成。那边朋友看10s信息自动消失。

“Facebook更像是一个Profile,Snapchat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IM应用”。

社交用流量思维行不通,人群思维可以

2012年的时候。Facebook为了阻击Snapchat,推出了“Facebook Poke”。像素级Copy Snapchat这个产品。

图片

Facebook希望通过自己强大的流量资源把Snapchat干掉。流量势头果然很猛,上线的第二天就登上了APP store排行的第一名。可惜的是,仅仅一个月后,Poke的排名就滑落到700名开外。

为什么纯流量打法做社交行不通?在我前文:为什么大家都做不好社交这件事?有提到过。Facebook和Snapchat的人群重合度低。简单复刻,用户需求不匹配。后Instagram复刻Snapchat的Story功能大获成功,本质上是因为用户人群(年轻人)重合度高(密度也高)。人群的场景匹配性,决定了需求的确定性。

Snapchat是一家相机公司

“Photos are not memories any more, they are used to tell stories by the new generations”

“照片和视频不在用于回忆,对新一代年轻人来说,更多是一种叙事方式。”

Snapchat打开便是拍照界面,甚至有时候比原生的相机还快。记录下最真实的当下,而不用过多担心人设和形象。

这,或许也只有年轻人能做到了。

声明: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文传送门:https://eyangzhen.com/247178.html

(0)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