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软件研发领域,开发与测试常被视作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开发负责创造,测试负责质疑。然而,在我这些年的测试生涯中,经历多个公司和不同领域,我逐渐意识到:二者的边界并非坚不可摧,真正的高质量输出,源于开发与测试的深度融合与相互成就。
一、初探:测试路上的代码之光
职业生涯始于华为测试部门。在熟练掌握业务、数据库和测试流程后,我却发现自己的成就感远不及深夜敲代码的开发同学。于是,我悄悄拾起C++课本,利用公司电脑自学编程。尽管代码量寥寥,却第一次感受到开发的魅力与挑战——当我亲手写出上千行的计算器工具,又发现自己每修复一个Bug却引入更多Bug时,才真正理解开发之不易。
后来在淘宝,我开始接触测试框架架构设计,提出PageModel、DBModel等概念,并陆续学习Ruby、Java以编写自动化脚本。同时接触不同的互联网开发技术,以便更好理解系统设计和技术方案。
二、转机:移动开发中的角色换位
我曾经主动切入iOS开发。从Storyboard学到OC,再到独立开发APP功能,我才深刻体会到开发者的思维局限:他们大多聚焦于主流路径的功能实现,却常忽视异常场景和用户体验维度。而我作为一个“会测试的开发”,在修改Bug时竟也重蹈他们的覆辙——只关注当前问题是否解决,却未思考改动是否引发新的风险。
更启发我的是,开发者其实能在测试无法覆盖的角落发现并修复问题。比如App首次登录的缓存逻辑、复杂状态机的边界条件,这些深藏代码底层的隐患,测试难以全面覆盖,却常在开发调试中被无意发现并“悄悄修复”。
三、顿悟:开发即测试,测试即开发
我曾问微软一位测试开发工程师:“测试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他答:“开发就是测试,测试就是开发。”多年后我才明白其中真谛。
对开发而言:编写代码时思考如何测试,就是在提升代码质量;
对测试而言:深入理解开发实现,才能设计出更精准、高效的测试方案。
二者本质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开发需要通过测试思维完善代码健壮性,测试需借助开发能力深入系统底层。唯有打破角色壁垒,在“六道轮回”中相互换位、相互渗透,才能构建真正可靠的产品。
四、结语:走向协同的未来
从国内软件行业和人性的角度来看,8成开发者的测试思维和质量意识都有不同程度的欠缺,软件工程的文化素养很难在短时间形成,个人认为开发者和测试者是亦敌亦友的关系,要维持好这个平衡需要很多条件,当前考虑从AI上找出更多答案。
在优秀的研发团队中,开发与测试不是割裂的职能,而是技术协同体中互补的双翼。测试者应主动拥抱代码能力,开发者亦需具备测试思维。两者都需要互相赋能,且是长期性的。
这不仅是一场技术能力的融合,更是一次研发文化的重生。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GHPyBNB5vNpneZdjqGISEA
声明:来自TestOps,仅代表创作者观点。链接:https://eyangzhen.com/2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