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ILE TESTING台湾发行

记得6个月前3月15日下午张涛(人邮出版社编辑)老师告诉我台湾很喜欢这本《敏捷测试实战指南》并且准备引入(输出),我很难压抑内心的激动来了一句“拉动了两岸统一”,在6个月后的今天,出版社收到了来自宝岛台湾的正式版本,而在海外的电商和书店上也能看到这本书了。

图片

在第一眼看到书名和署名的时候我都没有反应过来,毕竟无论是名称还是繁体的人名都是那么的“焕然一新”,在看成3次陈霄后,终于意识到原来繁体是这样写的=。=!,于是忍不住看了一下和口袋有关系的价格

图片

不得不承认这个价格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按照大概1:4来换算人民币和新台币,也觉得嘴里的鸡腿变成了火鸡腿。而朋友也帮我找到了实体店的照片,虽然它没有那么“好看”,但是在我心里你最是最靓的仔。

图片

算算工作20年了也算写过不少出版 or 未正式出版的读物,而这次第一次有幸能够获得非大陆的发行记录,也算是光宗耀祖了吧,这里还是要感谢下人邮出版社,台湾出版社和大家对本书的支持。

当然今天写下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嘚瑟一下这个里程碑,而是想回顾一下在2年前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由于自己认知不足以及篇幅原因大大简化了很多内容,说的好听点叫做MVP交付,说的实在点是“臣妾Hold不住”,首先送上语雀的章节链接,看看原始版本

https://www.yuque.com/testops/kkbr5e/gi3y4n在语雀的第一次更新时间是2019年2月,也是一个简单的开头,然后经历了41次版本发布形成了最后的结构(部分更新未发布)
图片

现在自己会看整个章节仍然会觉得太过点到为止,没有深入展开:

  1. 在关于组织变化中并没有展开介绍敏捷小团队模式减少了筒仓效应,并且对团队的测试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结伴要求。
  2. 对于持续测试的概念也仅仅是DevOps流水线为基础的质量卡口,而并没有完整的做到左移、右移。
  3. 关于生产测试没有展开提到数据隔离,特性开关,影子库,蓝绿部署等技术,也没有提出右移的整体思路及反推测试技术架构债概念。
  4. 在体系方面是从用户故事提起的没有从更早的愿景到精益画布到影响地图再到用户故事,应该说是左的不够到位,也是当初自己还没有意识到世界的尽头。
  5. 没有深入展开需求实例化这个关键任务,也没有明确引入虚拟用户这样的概念和影响地图构成衔接。
  6. 关于看板的内容过于定义,而没有给出基于Kanban管理模式的一些测试实战建议。
  7. 对于Scrum就更没有展开针对Scrum的流程给出在各个阶段中测试应该承担的责任,例如计划会议明确测试工作量及交付能力,站会的测试三问,总结会议或评审会议测试应该做哪些事情都没有描述。
  8. DevOps下的持续测试实践没有提出通过需求变更+CodeDiff+覆盖率统计从而构建质量度量体系,进一步推动有效测试的内容,也没有提及有效分层自动化测试的相关理念,尽早的对需求任务进行质量内建活动。
  9. 探索性测试没有针对性的展开,介绍为何它是敏捷的好助手,同样也包括TDD、BDD的一些最佳实践,还好在代码部分陆老师给出了补充。

    真的要回顾我所负责的头三个章节,2年后再看有很多肤浅或者不完整的地方。然而写书本身也无法完全敏捷,毕竟从定稿到发行往往需要8个月以上的周期,而编写的时候也往往是基于自己几年的经验积累。只能说在2018年左右自己能讲清楚的也就这点吧,从学到理解再到表达需要3-6个月,从表达到成熟体系,课程又需要6个月,所以本书只是敏捷测试的一个入门。而随着行业的逐渐发展,敏捷测试的书会越来越丰富及成熟,也希望对于读者来说意识到,在当前知识淘汰速度可能在6个月左右的频率下,等你看到书已经就晚了2年了,看懂用起来就已经晚了3年了,更不要提那些10多年前的各种自动化测试技术,测试这个类目的技术已经10多年没有什么变化了,如果不希望被去“QA”,那么请跳出眼前的小技术,看到行业的大方向。

不要用自己战术的勤奋,来掩盖自己战略的懒惰

图片

收录于合集 #回顾总结

 52个

上一篇你们说的“内卷”在我这里看顶多是优胜劣汰下一篇敏捷测试实战指南

声明: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文传送门:https://eyangzhen.com/187031.html

(0)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