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一篇YouTube知名知识创作UP主Dan Koe的文章,文中他谈到了自己对当下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低俗和同质化内容的看法,并分析了这种乱象背后的原因,以及如何在这种环境下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内容的方法,看完收益良多。原文链接如下:
The Death Of Thoughtful Creation (& How To Get Ahead Of Everyone Else)
Dan Koe是一位专注于个人发展、创业和数字内容创作的UP主,他在外网拥有超过260万粉丝,经常分享关于时间管理、个人品牌建设以及如何在数字经济时代实现财务自由的内容。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他分享的内容,无论是对于我这种自由职业者,还是遭遇“35岁职场危机”的人群,都很有帮助。
我将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做了梳理总结,并增加了一些自己的实践心得,分享给大家。当然,阅读Dan Koe的原文体验更佳。
一、如何从“流水线陷阱”中脱颖而出?
在AI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几句话就生成一个简单的APP,可以在一天内生成一个月的内容,并将其发布到所有社交平台。这种由AI带来的生产力极大提升,带来了大量的“消费内容”,但实际上却充斥着低俗和同质化。
以前无论是纸质还是互联网,虽然可供消费的内容没那么多,但相对来说有价值的“干货”更容易被传播。
就像逛公园和流水线打螺丝的区别,花园里的花朵有园丁精心照料,虽然数量有限但令人心旷神怡。流水线产品无限量供应,却乏善可陈。
消费内容的急剧膨胀,只会让人陷入无休止的内卷之中,甚至患上信息过载的PTSD。而真正具有价值的内容,反而会被淹没在其中。那么,该如何从AI时代的“流水线陷阱”中脱颖而出?
答案很简单,投入一段时间进行专门的技能训练。
花费6-12个月,每天专注2-4小时,全身心投入学习和能力实践。不能仅限于看资料或者教程,而是去创作,去实践。创作能对你自己、他人或者企业有价值的事情,将一身所学投入其中不断实践。
大多数人会陷入传统的思维定式,即痴迷于产出数量的多寡,却忽略了产出物是否具备真正的价值。
通过营销、文案等技能也许会带来短暂的流量热点,但在AI时代,个人的产出数量无法与机器竞争。未来真正能拉开和普通人差距的能力,是基于想法,创作出更具价值的稀缺性产品或者内容。
靠数量取胜的时代即将过去,稀缺而有价值的事物,最终会得到市场的认可。
二、AI时代,人如何与机器和谐共处?
克里斯·派克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最枯燥的工作最终都会由机器取代人类,而最动人的故事则是由有血有肉的人来讲述。”
作为碳基生物的人类,本质上无法在涉及效率或者准确性的领域与机器人或者AI展开竞争,这是科技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已经证明,相比于做事,人类更喜欢有趣的、新奇的、充满各种意义的事物。
就像《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诺瓦·赫拉利所说:“民族、国家、法律、道德等一切宏大叙事概念,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只是因为人类相信并着迷于这种叙事。”
缩小范围,相比于随处可见的连锁咖啡店,大家更喜欢具有特色的本地“网红”咖啡店。外卖虽然更方便,但大家更喜欢去店里品尝想象中的美食。法律层面领了结婚证就算合法夫妻,但温馨浪漫的婚礼更让人期待。
但追求意义不代表我们就可以不工作了。反之,如果你想追求更多的体验和意义,你更需要工作来获得支撑你生活以及追求意义的物质保障,这就是机器和AI存在的意义。
让机器和AI替代我们完成那些重复而枯燥的工作事务,增加我们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更多精力和时间来投入学习实践,以及进行内容创作。
换句话说,虽然失败不可避免,但你可以通过创作更有趣更有价值的内容或产品,让自己变得不可替代。
早期在农业社会,刀耕火种这种原始耕种方式温饱都很难保证,而牛马拉犁的发明带来了食物盈余,这时人才会有空闲时间去思考,去创作。
近代社会工业革命以后,尽管大多数人仍在忍受着艰苦而无意义的工作,但电影、体育比赛、手工艺品店带来了更深刻的体验和意义。
更进一步,这些富含体验和意义的事物,又创造了更多的工作行业及岗位,这就是第三产业的由来。
然而不幸的是,我们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教育和规训,让我们认为工作是一种很有意义的行为,比如赚钱买房买车。但实际上,重复且大量的工作只会让人走向平庸。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注定是一个休闲经济的时代,甚至眼下已经有许多案例,比如游戏、短视频、剧本杀甚至其他各种更具有新奇体验的场所。
机器人会消除更多重复枯燥的工作,人类则开始崛起于玩乐之中。
三、最伟大的技能不是创造,而是策展
这里要说明一下,本标题的策展,作者原文是Curation,大致意思是基于人类的创造力和判断力,开展选择、组织、叙事和构建意义等一系列行动的复杂过程。
很多时候,我们所选择从事的工作,定义了我们是谁。
如果我们选择参与一个以效率和优化为目标的系统,我们就会成为这个系统的一部分,就像流水线上打螺丝的牛马,接受996福报,成为残酷生存游戏的背景板。
工业革命之前,只有奴隶会一生都在这套系统中打转。工业革命之后,反而越来越多的人被纳入到了这个群体。由他人领导,听从安排服从指挥,成为人肉机器。
长此以往,作为独立个体的人,他的生存秩序被解构,自我治理的价值观也逐渐会消失殆尽。
选择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这三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件事情,就是该如何跳出这一死循环,现在我有了答案。那就是从那个以效率为目标的系统中跳出来,夺回自己的主体性,并构建出一套以自己为中心的工作和生活秩序。
对于想要获得自主权和创作的人来说,成为一名数字时代的“手工艺人”,即自由职业者,是一个很适合的选择。
关于自由职业者,我在前面的“自由职业系列”文章中曾有这样一段描述:
在公司上班,做什么,和谁做,目标是什么,什么时间做什么,都有规律,职场人士都在群体的轨道里前进。
自由职业,做什么,和谁做,目标是什么,什么时间做什么,都需要自己构建一套围绕自己工作和生活的秩序。
企业这个系统,本身就是在不断训练你依赖它。让你觉得自己能力永远不够,外部环境永远有风险,压榨你的工资,剥夺你的个人时间。即使好不容易空闲,也让你浑身不适,失去了跟自我的充盈连接。
而自由职业,就是在练习从群体规则叙事中夺回主体性。自由职业会逼迫你去突破舒适区,找到自己的核心能力,尤其是可迁移的能力。
如果是几十年前,选择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困难重重,因为信息的获取并不容易,创作的工具和传播渠道也很匮乏。
但是在AI时代,我们几乎可以零成本的获取信息,创作工具和传播渠道可供选择的很多,我们几乎可以只依靠兴趣爱好和做自己就能获得关注和收入。比如钓鱼、画画、摄影,或者只是进行富有个人调性和审美品味的内容产品创作。
在数字数代(AI/信息时代),人们更愿意为自己青睐的品牌、故事、工艺、细节买单。这背后蕴含着消费者本人的判断力,以及品味。而创作品牌、故事、工艺、细节,无一不考验策展的能力。
从依附于系统为别人生产,转变为为自己生产,这是一场彻底的改变。
四、唯有用心创作,才能培养出热爱
有句话叫做跟随你的心,这句话没什么问题,但常常对人产生误导。
很多人会因为所谓的兴趣爱好而决定去做一件事,这其实并不是对这件事有多热爱,仅是一时的情绪上头。真正的热爱,是通过长时间富有兴趣的做某件事培养出来的。
你发现你做这件事可以不计较一时得失,你从做这件事中发现了自己具备某种特质,或者培养了一项技能,从而逐渐对它产生了炽热的情感,这才是热爱。
以我为例,成为一名自由职业的因素有很多,但最核心的原因,是我一直喜欢读书和输出文字,并且坚持了很多年。直到我发现通过读书以及创作内容,我可以获得收入并借此满足生活所需。
可能有人会问,我是如何习得创作内容这一技能的?答案只有一个,持续且专注的阅读思考并进行创作输出分享。这个过程需要你每天抽出一定时间,专注的投入其中。
简单来说,你需要构建一个项目,并创作出能对你和他人都有益的东西。这是从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的关键转变。
当然,这个项目是什么没那么重要,无论是运营公众号,或者其他形式。我们的职业和工作中习得的技能在未来并不一定都有用,构建这个项目,是为了培养能力,夺回并构建自主秩序。
一个有意义的项目会重塑我们的社会身份、自我定位和认知方式。在构建项目的过程中,它会潜移默化的培养我们未来所需的软技能,比如洞察力、抗压性、耐心和韧性。这些软技能,无一不具备宽广的可迁移特质。
数字时代为我们创造了能够主导自己职业甚至人生道路的契机,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从中脱颖而出呢?
首先,建立一个个人品牌,并公开发布你的作品,内容或者产品都可以。
其次,将自己的输入进行筛选重构,以产出富有个人调性或品味的输出,吸引对你(创作)感兴趣的人。
再次,构建一个有意义的项目,并将其转化为产品,写作、摄影、绘画都可以。很残酷很现实的一点就是,如果你不销售自己的产品,你就只能被迫听从指挥销售别人的产品。
最核心的一点,想尽办法整合一切信息、资源和能力。
声明:来自老张的求知思考世界,仅代表创作者观点。链接:https://eyangzhen.com/2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