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立秋,按农历计时,正好进入下半年。有点空闲,索性聊聊失业这个话题。
年初的时候我曾写过一篇文章《2025,勇敢探索,才能突破困境》,表达了我对于互联网行业发展趋势的判断,以及以AI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趋势。如今回头再看,判断基本没差。
回头看这半年,由DeepSeek领衔的AI浪潮,不仅没有稍事歇息,反而以更猛烈的姿态,冲击着以往的秩序。与此同时,经济并没有明显好转,甚至在普通人难以察觉的层面,在加速恶化。
很多人会在这一波经济下行和科技革命浪潮下被淘汰,成为时代奔涌向前的牺牲品。但剧烈变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新的机会,只是这些机会的准入门槛,会变得越来越高。
我并非在制造焦虑,这些判断仅是我的一家之言,随便听听就好。
互联网行业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是烧钱拉用户扩大市场占比,形成某种事实意义上的垄断后加价两头收割,绝大多数互联网公司都是如此。平台作为垄断方,向商户收租,给用户看广告。
以此为基础,获得精准用户画像,然后就是大数据算法加持下的金融网贷和卖货。不断撩拨人性对快感的追求,进而培育用户心智(提前消费),把税收到了三十年后。
从一名软件工程师的角度出发,以就业为视角进行切入,以往的秩序是什么?是应届生打杂,初中级做执行者,高级资深一线领头干活,架构师和管理层负责规划以及PPT向上管理。大家各有各位置,定位清晰明确。
只要互联网跑马圈地的脚步不停,泡沫不被挤破,至少大部分人都能找到一份较为体面的工作。然后等到35岁被行业淘汰清退,年轻人继续卷上来,继续重复这个宿命。
但经济下行加上AI能力的突破式进展,这个闭环被打破了。
研发部门作为重成本部门,经济下行降薪裁员第一刀自然先砍过来。
互联网跑马圈地结束,19年正式进入业务厮杀阶段,不需要开更多的HC来招兵买马。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基础技术设施已经足够完善,不需要那么多技术专家来做锦上添花的活儿。
AI能力的跨越式发展,各种AI工具的能力不断完善,执行任务效率快速提升,流水线码农被替代是注定的命运。
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来说,虽然AI现在信息幻觉问题仍未被彻底解决,但是当它可以迅速生成一大段可执行的代码,甚至是一个工程级的软件应用后,以往从需求到交付的流程会被快速简化。
只要你稍微用过诸如Copilot、Lovable、Cursor、Comate、Trae之类的AI IDE之后,你就会发现AI的效率有多迷人。
当然,复杂的软件工程依然需要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来设计规划,需要熟悉业务的研发测试来搞定细节,但相比以前,一个项目所能提供的岗位处于不断减少的趋势。
现在的就业市场,和AI有关的岗位很多,但你看岗位要求,要么要求有AI产品落地经验,要么就是算法、深度学习或者大模型微调等更高技术门槛的岗位。
稍微放松一些要求的岗位,你基本上也要能说出RAG、知识库、MCP、AI Agent等知识点的原理,并附带一些个人实践案例,否则很难找到你心仪的岗位。
换句话说,技术已死。或者说,普通人所掌握的技术,已经处在被快速清退的边缘。
可能有人会说,AI大模型、各种MCP Server和AI Agent,以及基于AI生成代码测试用例依然需要技术人员来做,是这样的没错。但门槛相比于以前,提高了不少。
当你面临一个门槛不断提高且岗位总量变少的局面时,你能保证自己是那个紧跟AI技术潮流拥有强大技术能力和丰富业务经验的人吗?
不幸的是,大多数人既没有做技术的天赋,也没有持续学习提升的毅力,更不具备长远的视野以及见微知著的能力。
最后,趋势分析就分析到这儿了,讲太多挺容易焦虑,还是聊聊作为普通人可行的一些方法路径。
1、有工作的先保住工作,端起碗再考虑吃什么。
2、主动学习AI相关的知识,尝试将其应用于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
3、经济下行时代,每个人都要做好随时被裁员/失业的心理和现实准备,早做打算。
4、对技术同学而言,如果你还在职场,只需要抓住两点:应用层开发+业务落地场景。
万物皆可AI,拿着AI的噱头,把能想到的一切流程、技术都用AI重构一遍,能不能真的解决问题,为公司带来商业价值不重要。
重要的是对你个人而言,有没有落地经验和案例,能不能拿出来在下一次晋升答辩或者跳槽面试时有谈资,才是你在职场继续生存下去的关键。
声明:来自老张的求知思考世界,仅代表创作者观点。链接:https://eyangzhen.com/2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