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UI自动化测试的痛点
1.元素定位机制的先天缺陷
传统 UI 自动化高度依赖 Selector API 体系(包括 ID 选择器、类选择器、XPath 等),这种基于 DOM 结构的定位方式造成了测试代码与前端业务代码的深度耦合,即当界面发生细微调整或浏览器环境切换时,测试脚本往往需要同步更新。
2.测试执行的脆弱性
自动化测试过程中常遭遇网络波动、弹窗干扰、元素状态瞬变等偶发异常。传统脚本普遍缺乏智能等待机制和异常恢复策略,导致测试用例执行失败率很高,大大降低了自动化测试结果的可信度。
3.前端工程的可测性要求
为实现精准元素定位,开发团队需实施属性埋点工程(如强制添加 data-testid 属性)。这给开发团队也带了额外的工作量。
4.非标准元素的识别不足
传统自动化测试方法对 Canvas、SVG、WebGL 等现代图形技术存在天然盲区。以数据可视化大屏为例,基于 Canvas 渲染的图表元件无法通过常规选择器定位,导致核心业务模块缺乏有效测试覆盖。
5.测试报告的可读性差
传统框架生成的报告普遍存在三大缺陷:
● 缺乏业务语义关联,仅展示元素定位层级
● 错误堆栈信息专业化程度过高,非技术人员难以解读
● 缺乏可视化的执行过程展示,造成错误排查成本太高
6.技术栈的学习门槛高
主流框架(如 Selenium、Playwright)要求掌握特有的框架语法。新晋测试工程师平均需要 6-8 周才能独立编写稳定脚本。且编写的脚本通常可读性较差,难以在团队内部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
二.AI 驱动的 UI 自动化测试的是如何解决这些痛点的?
Midscene.js 是一款由字节跳动 Web Infra 团队开源的 AI 驱动的 UI 自动化测试框架,旨在通过自然语言交互简化测试流程,提升测试效率和可维护性。其核心优势可归纳如下:
1.元素定位机制革新
通过多模态 AI 模型实现语义级界面理解,测试脚本以自然语言指令(如”点击左上角语言切换按钮”)替代传统选择器。这种”目标驱动”模式使测试代码与 DOM 结构解耦,界面重构后无需修改脚本。
2.智能容错机制
通过精细化的提示词调优,可实现智能等待和异常恢复机制,自动处理网络波动、弹窗干扰等异常场景。
3.零代码埋点工程
多模态大模型自动提取页面语义信息,无需开发团队添加 data-testid 等属性。
4.多模态元素识别
突破传统框架对 Canvas/SVG 等非标准元素的识别限制,通过视觉+语义融合技术实现复杂图形元素的精准操作。在数据大屏测试中,可自动识别图表中的数值区域。
5.业务语义化报告
生成包含元素高亮录屏、JSON 格式数据快照和自然语言错误描述的可视化报告。报告还支持 Playground 模式进行交互式调试。
6.多种开发模式支持
提供 Chrome 插件的桥接模式、YAML 脚本和 JavaScript API 三种开发模式,供开发者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选用:
a. Chrome 插件支持轻量级交互,无需编写代码
b. YAML 脚本适合小型测试项目
c. JavaScript API 集成 Playwright/Puppeteer 等框架,适用于中大型测试
三.自动化测试工具选型:Midscene.js对比Browser Use
Midscene.js和Browser Use目前比较火的浏览器自动化工具,笔者都使用过,根据个人经验对这两个框架进行对比:
1.元素识别准确度:
Midscene.js:通过多模态AI模型(如GPT-4、Qwen-VL)实现语义级界面理解,可直接用自然语言描述元素(如“点击左上角语言切换按钮”),无需依赖CSS/XPath选择器,让测试脚本与前端DOM解耦。这种模式回归了 UI自动化测试的本质:“所见即所得”,让测试效果更贴近真实用户的使用效果。
Browser Use:依赖传统选择器(XPath/CSS)或视觉+HTML提取,对动态元素或复杂布局的识别准确率较低。比如,有使用者反馈,其无法操作某些多级筛选器。
2.测试执行稳定性:
Midscene.js:首先,Midscene.js支持两种模式:自动规划和工作流风格,后者将复杂逻辑拆分为多个步骤,让模型每次只专注执行一个确定的步骤,这大大提高自动化代码的稳定性。
其次,Midscene.js支持的UI-TARS智能等待与异常恢复机制,可自动处理网络波动、弹窗干扰等问题,减少因环境波动导致的测试失败。
Browser Use:主要支持自动规划模式,AI需要自主规划和拆解步骤。这可能会比较慢,并且稳定性严重依赖 AI 模型的质量。并且对偶发异常(如元素加载超时)缺乏统一处理策略,稳定性依赖开发者经验。
3.测试结果可靠性:
Midscene.js:支持在每一个关键步骤后进行断言,以此实现对业务流程的全面覆盖和验证,可靠性较高。
Browser Use:通常只能在一个完整任务执行完之后才能断言,这样可能会遗漏一些执行过程中可能的潜在缺陷
4.测试过程可调试性:
Midscene.js:Midscene.js的测试报告提供了非常详细和全面的可视化调试功能,通过多个视图和交互式组件,让用户能够深入了解AI自动化测试的每个执行步骤。报告不仅显示执行结果,还包含了丰富的元数据、性能指标和调试信息,极大地提升了自动化测试的可维护性和调试效率。
Browser Use:输出以代码日志为主,缺乏可视化辅助,错误排查依赖开发者对代码逻辑的深度理解,定位效率较低。
5.测试执行效率:
Midscene.js:单步执行约10秒左右,若使用即时操作API而非自动规划API,操作速度可减少60%。若开启任务缓存,相同操作可复用历史执行结果,可进一步大大提高测试执行速度。
Browser Use:执行过慢,单步最长可达半分钟,且尚无明确的性能优化机制。
四.自动化测试如何实现“自愈”
在Midscene.js支持的众多模型中,UI-TARS 是一个为 GUI 自动化任务量身打造的智能体模型。它最大的特点是具备完整的端到端动作规划能力。UI-TARS这一模型与其他多模态模型不同,它在具有很强的“自愈”能力。在UI自动化测试过程中,测试结果不稳定的常见原因主要包括:随机页面延迟导致的元素加载不完全,和非预期弹框引发的测试流程中断。而UI-TARS具备处理这些外部异常的能力,例如能够智能等待页面加载、主动关闭非预期的弹窗、在操作失败后主动重试等。这一“自愈”能力大大提升了测试脚本的容错性和鲁棒性,进而提高了自动化测试的成功率。
智能等待能力
当发现页面处于加载中,UI-TARS会自动进行等待直到页面加载完成再进行下一步。
它的思考如下:
智能重试能力
与传统自动化测试中自动重试不同,UI-TARS的智能重试不是机械重复完全相同的操作,而是发现操作失败后会反思上一步的失败原因,然后根据之前的操作进行调整。
它的部分思考如下: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UI-TARS智能体的自愈功能存在稳定性不足的问题,在个别情况下可能会持续执行各种无效的修复操作,越尝试反而越偏离正确方法。这种情况还是需要借助更精细化的提示词调优以及测试工程师自身的经验来定位和修复问题。
欢迎关注:
声明:来自AI应用案例库,仅代表创作者观点。链接:https://eyangzhen.com/2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