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十三邀》采访费翔那一期,费翔说了这样一句话:
社交是把人推出去,但社交也会让人回避,因为社交会带来伤害。
刚到家打开电脑,看到MacTalk的池建强老师一篇文章,标题是:没人理解我。
突然觉得很有灰色幽默般的喜剧效果。
之前有朋友问我,什么时候是让我觉得最放松最舒服的。
我的回答是:晚上无人打扰,泡杯茶,打开一本书的时候。
因为这个时刻我完全可以支配我的时间,空间,以及任由心绪四处游荡。
而每次要主动或被动的参与社交时,我总会有那么一瞬间的不知所措。
说什么话,做什么动作,仪态是否得体,表情是否克制,答复是否是对方想听的。
想想都头疼。
昨天晚上和几个朋友吃饭,席间一认识好几年的朋友开玩笑说了一句:
前几年我有点讨厌你,感觉你很话痨,最近突然有点喜欢你了。
我喝了杯酒,如此回复她:
工作生活社交中,我们总会给自己立一个人设。
比如工作中,需要让同事觉得自己是一个稳重能力强的职场精英。
生活社交中,需要让周围的人觉得自己成熟可靠,或者性格合群。
我们将某一面的自己对外展览,也从某种狭隘的角度去看到别人展示出来的样子。
形象很重要,它超越了表象,有更深的内涵和定义,但这也只是人的一部分而已。
所以我们都对别人有偏见,也只能有偏见。
这也许是一种,社交和理解的泥沼。
我们深陷其中,我们无法自拔。
以前会因为误解感到不快,也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自我怀疑。
有段时间确实给我带来了某种困惑,心情状态都很低落。
刚出门开车在路上,突然就释怀了,因为一条微信消息。
坦白来说,我是一个偏内向的人。
一个人呆着的时候,我可以一个月不讲话,并以此为乐。
但每次和人聊天或者收到消息时,我总会思考我该如何回复。
就在刚刚,我突然想通了,不知道怎么回复,那就不用回复了。
被人在红绿灯别车了,在骂人之前,闭上嘴十秒,好像也没那么气愤。
我看到的他人都是我狭隘的偏见,他人贴给我的标签和我无关。
生活这件事,简单来说就完全自己的事情。
保持好奇心,但没必要每件事都尝试去融入。
也许偶尔会做一些和初衷相去甚远的选择,但换个角度,应该也不差。
感谢川神,大润发杀了十年鱼,手冷心更冷的人说出的话,果然能启发人。
声明: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文传送门:https://eyangzhen.com/308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