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曾说: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其背后也隐藏着一句:一切幸福也来自人际关系。为了让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减少内耗,并获得人际关系的快乐,我研读了阿德勒的书籍,并总结了六条精神疗法。希望自己在生活中实践起来,也分享给大家~
第一条:学会接纳
1、接纳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一件事情能否办成,不是只看努力,还有天赋、机遇、时间、资源等。
例如,我辛苦写了这么多文章,但最终也没有很多阅读和变现。别人做自媒体一个月就做到几万粉,还能立马变现。
究其原因,可能是赛道不同,别人比我有天赋,会抓用户需求。现阶段我只能接纳自己的愚钝,一步一个脚印。
2、接纳社会中的不公平:家庭中爱的分配、职场中的利益分配,总会有不公平的现象。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计较过,但你会发现,越是计较,越是难受,直到你不再对抗,内耗才终止,只有接纳才让自己好受一点。
3、接纳自己的愚钝:现实生活中很少人会承认自己的错误和愚钝,曾经跟别人争的面红耳赤,如今发现自己错了,很难下台。如果不接纳曾经的愚钝,固执己见继续错误的方案,损失只会越来越大。
第二条:学会知足
1、不跟他人比较:跟他人比较是一把双刃剑。从好的方面看,比较可以提高个人奋斗的动力,但你的心力要能接得住;从坏的方面看,比较会摧毁你的幸福感,分散你的注意力,内耗不断。
如果你是一个心力不太足的人,就不太适合通过竞争来提升动力,反而要学会知足、寻求心安来给自己安全感。
2、不树立太高的目标:有些人的内耗是自己给自己的,永远不知满足。比如,永远觉得钱赚得不够,有点闲钱就想着投资,结果还不如不投。
小满胜万全,一个人能挣多少钱是由认知决定的,大多数人都不会发财,所以刚刚好足矣。
第三条:课题分离
1、不在意他人评价:当你得到表扬时,是因为你刚好符合别人的角色设定;当你被批评时,是因为你刚好没有满足别人的期待。每个人都是凭借自己的过往经验和喜好来评判他人,所以不要过于纠结评价。
2、不对他人抱有期待:我们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应该”。作为领导,你应该给员工适当的培训和鼓励;作为丈夫,你应该早点下班陪伴家人;作为父母,你应该给孩子更多帮衬。
表面上的“应该”无可厚非,实际是自己强加给别人的价值观。当对方无法满足时,自己默默承担痛苦。我痛苦,那就是我的课题,我来改变。
3、不评价和建议他人:如上面所言,评价都是主观的,多少掺杂个人喜恶和情绪。我发现,当我在背后说一个人坏话时,能量是降低的。当我平视所有人时,能量才是均匀的。
“好为人师”也是,我在跟朋友聊天时,老喜欢提建议:“你要是早点这么做就好了”。但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感同身受,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第四条:学会尊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出生的时代、家族基因、家庭环境、学习环境都有差异,必然造就个体差异。
比如性格和体征、语言表达、饮食习惯、兴趣爱好,中国14亿人就有14亿种不同。性格外向和内向、个子高和矮、各种方言、重口味和饮食清淡、宅在家和出去浪,相对来说都很好,不表扬不批评不建议。
第五条:学会去爱
“去爱”是我从《幸福的勇气》中学到的,这是更高维度的心灵成长。从孩童开始,我们都在享受被爱,甚至长大后还想继续被父母宠溺。但如果一直被爱,你将无法获得真正的成长和幸福。
被爱时,你是以自我为中心,以牺牲他人利益在做自己,无法认清自己。只有主动去爱他人,才能从“自我”中抽离出来。从被爱到去爱,去付出和承担责任,从贡献中获得喜悦。
第六条:原因论转为目的论
我们常常习惯于把“可恶的他人,可怜的自己”作为出错或情绪波动的借口。我发现每次这么想时,堵在心口的石头就更多,情绪就更加激动,这是受害者原因论的坏处。
转念一想,其实归因他人是为了让自己释放情绪而已。释放情绪是目的,跟他人无关,这么想心里就好受多了。
推荐相关书籍:阿德勒《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
声明:来自小狐学产品,仅代表创作者观点。链接:https://eyangzhen.com/3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