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与人,我们如何选择?

七点过,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后,我拉开工位旁边的窗帘,这时天空也快黑完了,路上的车辆正是拥堵的时候,鸣笛声不停,附近写字楼外墙上的灯光开始亮了起来,写字楼内办公室的有的灯开始熄灭,有的灯也才开始亮了起来。

图片

此刻我忽然想到上周清明节回家和朋友在乡间小路上聊天的时候,我引用了一句网上流行的话:我们一年究竟是活了365天,还是只活了一天?

今天我用的题目是「我们究竟是活成了机器,还是活成了人?」

其实这二者是一样的,但是又有显微的区别,因为从鲜活肉体上来看,机器可以说只活了一天,这一天就是是从装好芯片,编好程序就定了的,这一天是开始,也是永恒。

而人无论是怎么过,基本上每一天细胞都在新陈代谢,每天的喜怒哀乐也会有所差异,所以可以说每一天都是崭新的一天。

但是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其实我们多数人的每一天都是重复的。

之前有一两个月加班很严重,保持007,每天下班后,就会感觉饿,然后就会去一点夜宵吃,吃完后回去洗漱好了,这时候已经没有任何生产力了,就想躺着刷刷视频,然后睡觉。

这样的日子经历了两个月,这期间因为疲惫,所以睡眠有所提高,但是这时候我开始意识到一个可怕的事实:我这样和机器有什么区别?

这时候作贱的拿出一句话:宁可痛苦也不要麻木。

显然这时候工作已经让人麻木了,这种麻木带有一种满足于现状的危险想法。

这种想法有错吗?

显然没错,这可能会减少很多痛苦,但是仔细想一下,这种想法其实存在很大的问题,因为抗风险能力太低。

这其实就相当于再给自己筑四面密不透风的墙,然后最后活活闷死在里面。

这时候我们再来审视机器与人,机器其实就是被墙住了,所以每天重复同样的动作,而人如果一旦被墙住了,其实和机器没啥两样的了。

而这些墙可能是工作,也可能是我们的局限思维,我们单一的信息源,用一个高大上的词汇来说,其实是信息茧房。

当然我对这些墙并没有什么批判,只是我觉得这些要建立在一些东西的基础之上,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点是抗风险能力,还有满足感。

因为并不是谁都要追寻人生的价值,也不是谁都要探寻生命的意义。

如果都对这些没有任何追求,并且抗风险能力不错,那么这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因为它能减少痛苦和内心的落差。

但是如果抗风险能力很弱,那么这时候就需要谨慎了,因为自己的状况趋于机器就很严重。

因为社会的趋势是人来驱动机器,而机器就会取代“机器”!

声明: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文传送门:https://eyangzhen.com/414811.html

(0)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