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R与KPI:技术小伙伴的真实心声

前言

在技术团队的日常沟通里,OKR与KPI这两种管理模式始终是绕不开的热议话题。不少小伙伴结合自家公司的实际场景,分享了关于这两种工具的真实体验、困惑与思考。
直言不讳

小伙伴1: OKR这套管理方式对运维、开发岗真的能起效吗?就拿我们公司来说,干得好没什么奖励,可一旦出问题就会被惩罚,这样谁有动力认真推OKR啊!
小伙伴2: 这其实是很多公司的通病。但话说回来,OKR本身抛开激励和惩罚机制,它本质上就是一种目标管理的工具和方法,核心是帮团队聚焦方向。
小伙伴3: 可要是没有配套的奖励和惩罚机制,这种管理方法怎么才能有效落地执行,最终达到预期目标呢?
小伙伴4: 尤其是对技术管理者或技术骨干而言,能否做好目标管理,其实是拉开个人能力差距的关键。但现实往往是,很多公司的OKR最后要么变味成KPI,要么彻底流于形式。
小伙伴5: 我觉得企业文化才是决定OKR能否落地的核心。像字节从创立初期就有目标驱动的基因,而人情世故这类隐性因素,确实不是单靠制度就能解决的。
小伙伴6: 我们公司的绩效系数基本是摆设,加分项更是难到几乎完不成,这意味着哪怕你拼尽全力,绩效顶天也就1。这种情况下,推行OKR自然没什么动力。
小伙伴7: 我们公司用OKR都好几年了,但一直没能和KPI彻底理清界限,管理上混乱不清,根本没发挥出OKR真正的价值。
小伙伴8: 管理导向很重要,尤其是团队里能拍板的负责人执行力得跟上,不然OKR只会变成走流程的表面功夫,纯粹浪费大家的时间精力。
小伙伴9: 我们公司的OKR是自己定的,但要求量化,这点倒还合理,就是执行过程中缺乏及时有效的跟踪和结果反馈,目标推进容易跑偏。
小伙伴10: 我对高绩效没那么执着,反而觉得如果没达到预定目标,一定要有准确的结果反馈。毕竟定目标的初衷,应该是把事情越做越好,而不是为了考核而考核。
小伙伴11: 我觉得OKR对小公司不太适用,本身团队就一两个人,搞这些形式化的东西太繁琐,上层也没精力过多关注,中等规模以上的公司用起来可能更合适。
小伙伴12: 其实关键看工作性质。如果大部分是标准化工作,有明确的SOP,那KPI就很好用;但如果是创造性工作多、实现路径不明确的场景,OKR就非常有必要了,不然到了截止日期,可能会发现做出来的东西完全不是预期的,那就麻烦了。
忠言逆耳

这些来自一线技术人的真实心声,道出了OKR与KPI在实际落地中的种种痛点与思考,可以为不同规模、不同业务属性的企业,在选择和推行目标管理方式时提供一点接地气的参考。

声明:来自木讷大叔爱运维,仅代表创作者观点。链接:https://eyangzhen.com/3464.html

木讷大叔爱运维的头像木讷大叔爱运维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购买服务
购买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