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预期

我运营了六年的公众号今年终于开通了留言功能,最近留言的人不少。
看了下留言的内容,悲观消极的占大多数。甚至有关注我好几年的读者私信我说,大环境这么差,每天更新免费的干货文章有什么意义,还不如花时间想想怎么多赚点钱。
嗯,很实在的建议,看完我却不知道该说点什么。但我知道,几年前的互联网舆论环境不是这样的。我更知道,几年前那种蓬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大众状态,可能短期内回不来了。

疫情之前,虽然18年就有了贸易战,19年国际竞争加剧,但国内整体的情景,依然是蓬勃向上的。以我所在的互联网行业来说,大家对于未来的职场晋升和收入的提高,都有比较良好的预期和计划。
疫情刚开始的20年,大家以为这只是短期的困境,就像03年的非典一样,生活会在几个月后回到正常状态。谁成想,疫情却从19年底蔓延到了22年底,整整三年。
23年春节过后,大多数人还是抱着疫情后春暖花开一切向上的期待。疫情期间裁员降薪生意难做的困局,会随着疫情放开而烟消云散。但疫情过后生活并没有好转,该裁员裁员,该降薪降薪。
如今,充斥于眼球的各种讯息都告诉我们,生活太不容易,钱没那么好赚,工作也不好找。与之对应的,怎么做副业赚钱成了自媒体的搜索热词,开源节流也逐渐成了普通人没说但都在默默执行的生活法则。
打开微信,大家的聊天内容,从热火朝天的讨论技术和升职加薪,变成了哪里招人,怎么面试。至于“35岁失业”这个词,其实也是疫情之后才真正出圈火起来的。原因是什么呢?

以前大环境较好的时,企业对未来有良好预期,有扩张计划自然会招聘更多的人,用更好的薪酬福利待遇吸引更优秀的人才。虽然也有人吐槽996和Pua文化,但谁让公司给钱多呢。再说,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不怕找不到工作。
现在,失业的人四处找工作或转行或回三四线城市,还在岗的人每天一身班味忍受996却不敢大声反对企业的各种不合理规定。没加班费,降薪都能忍,只要不裁员就好,毕竟很多人还背负着房贷车贷赡养父母和抚育孩子的重担。
仅仅过了四年,前后处境却天差地别。为什么大家现在如此悲观呢?

有句话叫做“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想这是最贴近真相的答案。
远的不说,80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真正开始腾飞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普通人能感受到的物质和精神享受有明显提升,更是08年大水漫溉和12年移动互联网爆发之后,满打满算也就十来年。
苦日子过得久了,好不容易生活好起来没几年,收入和就业环境突然断崖式下跌,搁谁都很难接受。特别是80-90这一代,成长的过程就是我国经济腾飞的过程。现在风口和时代红利消失殆尽,剩下的就是磨盘式的现实绞杀。
为什么这几年“35岁失业”这个词这么火?原因在于:赚钱,持续不断获得更高收入,会不断拉高心理和生理的感受阈值。十几年拉高的阈值,在短短两三年内断崖式下跌,这种现实和感受上的巨大差距,短时间内确实难以平衡。
很多人无法接受这种断崖式的理想和现实落差,其实只是身体和心理本能的抗拒。在当前这种境况下,不是XX买不起而是YY更有性价比、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等想法自然会出现。
毕竟过去十几年的美梦突然醒来,总得有个地方用来宣泄情绪也好,逃避现实也罢。

当然,换个角度来看,改开后几十年大众习惯了成功就等于房子车子票子,这种价值观的单一化其实也很危险。而近几年个体自我意志的觉醒,和越来越多样化的价值观,反倒是好事。
只有多元的价值观,才是一个丰富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生态。
短期的悲观并不可怕,偶尔找个角落做个鸵鸟也不是什么大错。但长期来说,保持乐观的心态更是需要当下普通人需要学习和坚守的。遍数几千年历史,人类社会文明和科技的发展虽然偶有波折,但总体趋势还是呈上升姿态的。
这个变好的过程可能会很长,这个过程也需要有人站出来为之奋斗,甚至牺牲。
至于谁奋斗谁牺牲,大家自己考量。
十年前,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而现在,乾坤已定,你我皆是牛马。
一些思考,大家权当笑谈罢。

声明:文中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文传送门:https://eyangzhen.com/418662.html

(0)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