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的部门例会上,当我第N次被临时塞进一个跨部门项目时,突然意识到:这场景怎么这么熟悉?三年前刚入职时,我也是这样被各种”顺手帮忙”拖垮的. 那一刻我才明白,职场里最贵的学费,往往来自于我们最”热心”的时刻.
第一个坑:把公司当成自己家
刚毕业那会儿,我总把”主人翁精神”挂在嘴边. 看到同事PPT排版乱,主动熬夜重做;遇到流程卡壳,自告奋勇协调三个部门. 直到季度考评时,领导说”你很好,但不够专注”,我才猛然发现:那些额外付出,在KPI里连个水花都没溅起来.
现在路过新人工位,看到他们像我当年一样忙着帮别人改方案,总想递张小纸条:醒醒,公司真不是你家的. 你的工资单上,只写着岗位说明书里那几条.
第二个坑:把茶水间当树洞
有次加班到凌晨,我和同事老王在电梯里吐槽领导决策. 三个月后竞聘答辩,评委突然问我:”听说你觉得部门方向有问题?” 那一刻冷汗浸透衬衫的感觉,比任何职场课程都教得深刻.
后来我养成个习惯:在办公区说话前,先假设这段话会被做成字幕挂在会议室大屏上. 这个方法帮我躲过了至少三次人事地震.
第三个坑:过于积极
职场最讽刺的是:我们总怕显得不够积极,却忘了过度积极本身就是风险. 就像那次我帮市场部写方案,结果项目黄了,所有人记得的是”那个乱插手的运营”. 现在我会在帮忙前问三个问题:1.这事塌了会砸到我吗?2.成了能分到功劳吗?3.对方值得我冒险吗?
上周实习生小张问我:”哥,你怎么能既不被欺负又不招人嫌?” 我指着办公楼消防图说:看见那些绿色逃生通道了吗?职场安全线比这个还重要——但它不会有人给你标出来.
(看到这里的你,肯定也踩过类似的坑吧?评论区说说,你交过最贵的职场学费是什么?)
声明:来自程序员小饭,仅代表创作者观点。链接:https://eyangzhen.com/2007.html